新浪新闻App推“热点的力量”:媒体社会责任与内容品质的坚守

核桃 140 0

手机新浪网大变脸门户迎来双App时代

近日手机新浪网迎来大改版,整个阅读体验与新浪新闻App很是接近:大图+标题的信息流为核心形式,同时完善了个性化推荐机制。根据笔者最近对趋势来看,传统的移动WAP站内容已经很难被用户所接受,手机新浪网的改版可能会掀起门户WAP站的改版潮流。

传统手机WAP站点已很难使用

门户是怎样一种体验?一堆文字链再加少量图片,十多年以来,门户都以这样的姿势示人。门户在不断改版,但基本内容形式依然讲究多而全,用一个屏幕展示尽可能多的内容——因为大多数用户只看前几屏内容。再加上PC端以文字链为主,所以门户整体给人一种臃肿、杂糅的感觉。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新闻类App成为用户手机必备应用,呈现形式被窄小的屏幕逼着走向精简:大图+标题的信息流形式,一个屏幕显示的信息变少了,但通过支持滑动屏幕『刷新闻』,进而确保了内容量,也迎合了用户碎片化阅读的场景。

不过很多人未能留意到的是,还有一类移动内容形态与App并存:WAP站,这是比智能手机更早出现的移动内容形态,用户通过手机浏览器查看网站的WAP站点。由于彼时是2G通信为主,网速很慢且流量昂贵,所以WAP站更注重省流量,文字链为主的同时,在一屏里面展示尽可能多的内容,整个理念更像是将PC门户『压扁』到了手机浏览器里面,其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看着不舒服,很容易误触,不支持刷新闻,整体体验比App逊色不少,连PC门户站都赶不上,因为屏幕太小了。

WAP与APP一直并行,毕竟还有很多用户习惯于使用浏览器获取内容,或者在微信等自带浏览器内核的App内浏览内容,对于四大门户而言,WAP和App在移动端基本都是平分天下。随着PC流量的指数级下滑,如何让WAP表现更好,成为各大门户接下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WAP站将成为最典型的H5应用

众所周知,业内关于WEB App和Native App究竟谁是未来一直有所争议,不过现在看来,H5应用已经迎来崛起时刻。一方面,Native App面临着分发成本高,打开率低下等问题,让应用开发者不得不思考另外的内容形式,一些内容提供商甚至开始走向微信、微博这类超级App寻求内容分发,其本质依然是H5应用;另一方面,Web App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H5技术环境成熟了不说,4G的高速普及让WEB内容可快速随时获取,体验已不亚于移动App。

对于内容提供者而言,要分发的不是应用,而是内容,因此不论是App还是H5应用,都会是重点。鉴于门户网站是最大的资讯提供者,它们对H5的态度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如果手机新浪网等网站开始尝试用H5来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体验,自然会掀起一股H5改造之风。因此可以预见,手机新浪网等门户WAP站,会成为非常重要的H5应用。

借助于H5技术,手机门户可以做到异步内容加载——即不用刷新整个页面而更新部分内容,保障阅读体验同时节省流量和时间。手机门户可实现自动登录,可以更加方便地加载分享、评论插件,还可以实现『富媒体』阅读,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引入视频、3D动画、地图等多元化的内容形态。总之,H5完全可以让手机门户站体验与App接近,同时还独具优势:对于用户而言,它不需要安装接受手机一直不够用的空间;对于内容提供者而言,它可以更低成本地分发,更容易被搜索引擎等入口发现。

手机新浪网变脸带来哪些启示?

手机新浪网本次改版集中在几点:

一是内容呈现形式大变脸,不再是文字链为主,而是图片+标题,一个屏幕从过去的几十条消息到几条消息,在呈现上更为精致;二是引入了信息流机制,这是移动内容最基本的形态,即支持实时更新又支持刷新闻,用户点击加载之后,手机新浪网会呈现出更多消息,一天上千条新闻的更新量是其他门户网站无法超越的;三是实现了个性化推荐,在用户登录之后可根据其微博等新浪系数据实现个性化推荐,包括内容的推荐和频道的自定义。

左图右文的内容形式,之前已经被各大垂直科技媒体所采纳,新浪门户科技频道去年也完成了改版,在PC端垂直媒体或者垂直频道可以做到这点,为什么?因为内容相对精准且有限,由于门户需要承载太多内容,所以要实现这点还是有挑战的,所以必须结合个性化推荐技术,让用户更能看到他所需要的,说白了,就是多了一个过滤器,门户之所以如此臃肿就是因为缺乏『个性化推荐』这一过滤器,所以个性化与精简形式,是相辅相成的。

信息流的好处在Twitter等社交应用上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了,用户可以刷信息流,这很契合移动端的碎片化阅读场景,同时还更加实时——过去门户网站要刷新需要对整个页面刷新,现在往下一拖,最新的消息就插入了。

这几点在新浪新闻App上其实都已经实现了,并且得到了用户的认可。移动App实现了,WAP站为什么只有新浪现在才实现呢?主要还是改版成本过高,一是内容的运营不再是频道化,而是信息流式的运营;二是个性化技术如何与H5技术结合,推荐的精准程度可能现在才跟上来;三是用户的习惯已经形成,4G网络这些基础设施也普及了,给WAP站『App』化,也就是新闻门户的H5应用普及创造了条件。

从改版力度来看,与其说手机新浪网大改版,不如说是新浪发布了门户的H5应用,在移动端同时拥有App(新浪新闻)和Web应用(手机新浪网)两大内容形态,『双App』,很快会成为网易、搜狐和腾讯等门户的标配。

微博@互联网阿超 微信 罗超(luochaotmt)

新浪——奔腾不息

新浪公司

SINA

企业简介

新浪,即新浪公司是一家服务于中国及全球华人社群的网络媒体公司,成立于年,由王志东创立,现任董事长曹国伟,拥有多家地区性网站。

新浪通过门户网站新浪网、新浪移动 和社交媒体微博,帮助广大用户通过电脑和移动设备获得专业媒体和用户自生成的多媒体内容并与友人进行兴趣分享。

年4月13日,新浪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年8月3日,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发布,新浪排名第六位。年9月1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在济南发布,新浪公司排名第302位。

企业概况

新浪网通过旗下多家地区性网站提供针对当地用户的特色专业内容,并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手机新浪网提供来自新浪门户的定制信息和娱乐内容。新浪微博提供微博和社交网络服务,帮助用户随时随地与任何人联系和分享信息。

新浪通过上述主营业务及其他业务线向广大用户提供包括移动增值服务、网络视频、音乐流媒体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公司收入的大部分来自网络品牌广告、移动增值服务和收费服务。

新浪在全球范围内注册用户超过2.3亿,日浏览量超过7亿次,是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社群中最受推崇的互联网品牌。凭借领先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新浪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并享有极高的声誉。新浪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信息产业部分别评为“十大创新媒体”及“中国互联网年度成功企业”。

企业文化

新浪是由四通利方和华渊资讯网合并而成。sina一词源于拉丁文的中国sino,在拉丁语系中,Sino是“中国”之意,而在古印度语中,Cina也是中国的意思,与英语China (中国)合拼,取名sina,意为“中国”。sina的中文名称新浪是当时的总裁王志东起的,这个域名很好的表达了新浪网希望自己成为中华区最大门户的决心。

创立之初:“世界在你眼中”。

创业之中:“你的网上新世界”。

发展阶段:“奔腾不息”。

领先地位:“一切由你开始”。

网络营销

十多年的网络营销经验,在科学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推出了“IMPACT”网络营销理念,以“选择决定营销效果”作为理念的核心,从方法和介质两个层面,对包括互动(Interactive)、用户粘性(Magnetism)、聚合力(Popularity)、公信力(Authoritative)、创意(Creative)和精准性(Target)在内的六个网络营销要素进行科学评估选择,企业在网络推广中可根据以上六个维度,衡量媒体价值及营销策略的合理性。当企业充分考虑并组合运用到位时,网络营销会实现最大的ROI,从而实现扩大传播影响、赢得受众的关注,转化消费者行为及树立品牌口碑的效果。

END

扫描下方 · 关注我们

微信号|online创客

抖音|online创客

微博号|online创客

知乎号|online创客

【图】来自百度

【文】百度online创客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撰写:冉健翔

审核:陈梦岚

怎么能不用手机号注册新浪微博?

真的好气...上网搜来搜去试来试去,最后用我自己的机智化解了问题(๑•̀ㅂ•́) ✧

首先登录新浪网(),用邮箱注册一个新浪网的帐号(这时候会让你填手机号,发送验证码,但是即使这个手机号被注册过也没关系,我试过了),再由新浪网进入新浪微博就好啦(๑•̀ㅂ•́) ✧

最后我想说......辣鸡微博 毁我青春

——我是可爱的分割线——

我又用这个机智的方法注册了一个微博账号。鉴于评论有一些人还是说不行,现在配上图文版说明,这个方法完全没毛病。

首先登陆新浪网(这是电脑版的网站),注册。

用邮箱注册。

填手机号,发短信验证。注意:这里的手机号可以是已注册过微博的手机号。

可以这么解释:用邮箱注册微博,用手机接收验证码,一个手机可以接收多个账号的信息。

激活账号。

最后,在新浪主页可以找到这个版块,点我的微博,就有微博账号了。

新浪新闻App推“热点的力量”:媒体社会责任与内容品质的坚守

什么是新闻?哪些是热点?资讯平台怎样才能做好新闻?

面对以上问题,每个人都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虽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言,但是新闻、热点能够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却着实具体可感。

近日,新浪新闻App“热点的力量”系列海报出街,在圈内外引起一阵热议。通过用户场景的代入,新浪新闻展示了普通用户生活因新闻热点发生的改变。

实际上,这6张海报的主人公代表的是一个规模庞大至数以亿计的用户群体。据QuestMobile统计,截至年6月,新浪新闻App月活用户规模破亿,实现连续14个季度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移动互联网整体流量红利触顶,新闻资讯领域算法分发当道,新浪新闻App的逆势增长莫非是受“热点的力量”推动?

若真如此,“热点的力量”又是从何而来?

文:彬彬(熊出墨请注意)

海报背后,资讯平台的价值所在

春节临近,车厘子价格同比涨三成

“双创”税收优惠政策指引新版发布

高考作文题出炉!媒体发“考前叮嘱”押中作文题

呼和浩特306名一线环卫工人分到公租房

“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实施一年,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6万名

探寻流动儿童问题解决之道,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物价、税收、升学、住房......海报上六条新闻的落点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吸引了用户的高度关注,这样的新闻便是“热点”。

在标题旁,新浪新闻用“小火苗”的图标注明本条新闻热度,同时,火苗旁还会有评论数值显示,用以辅助用户了解新闻热议情况。例如,车厘子价格上涨的新闻评论为8,“双创”税收优惠这条评论为。现在打开新浪新闻App,可见用户较为关心的热点有中国女排三连胜、中秋档票房近8亿等等。

“力量”一词体现在新闻触达用户之后所造成的影响

热点可能促创业青年就此成就一番事业,创业扶持政策发布,刘小普、王亮、于悦洋三位创业者重燃创业激情;能让北漂青年实现“车厘子自由”,董阿姨看到车厘子涨价,在家里买了十斤给北漂的女儿寄了过去;甚至还能改写一群人的命运,北京同心实验学校校长沈金花看到流动儿童上学难的报道,决定投身公益教育......

资讯平台的价值由此体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用资讯服务生活,通过对热点事件的报道与传播把国家与小家、社会与个人紧紧相连。回想此前,算法横行,流量至上,媒体的社会责任似乎有被遗忘的风险。所以,熊出墨请注意认为,新浪新闻上述系列海报目的在于呼吁资讯平台价值回归。

年,易观统计的数据显示,资讯信息分发市场算法推送的内容占比超过50%。这意味着资讯平台对内容审核、推荐的工作由人工迈向算法时代。

众所周知,算法推荐的一大特征是投其所好。即根据点击、停留时长等动作判断用户阅读兴趣所在,针对性地进行推荐。这种操作利于平台提升用户粘性等各项指标,但是对于用户而言,接触的内容面会不停收窄。比如用户喜欢汽车,点开App首页十之八九都是汽车相关的内容,因为系统已经把其他领域的内容替用户挡在门外。

同时,资讯平台近几年过度推崇算法还导致低质量内容盛行,内容生态受创。越来越多的用户意识到这些弊端,注意力开始逐渐转移。

QuestMobile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年6月,新浪新闻App月活跃用户规模破亿,同比增长9.73%;日活跃用户规模达万,同比增长21.71%。凭此规模,新浪新闻在业内位居第三。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其连续高速增长的第14个季度。

各平台对比,看用户阅读习惯的养成

打开某个固定的App刷新闻,用户的阅读习惯是如何形成的?简单对比下几款新闻资讯App在同一内容的报道上的异同,或许就能窥得一二。

以今年上半年的热点“巴黎圣母院大火”为例,看目前排名前三的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和新浪新闻各自的表现:

腾讯新闻,有月活跃用户规模超10亿的微信作为流量母体,背靠大树好乘凉,排在榜首也是情理之中。而反过来,腾讯新闻也必须对庞大的用户群体负责。

作为昔日的四大门户之一,腾讯在内容的深度报道和转读报道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和传承。比如,与传统媒体机构的合作、版权采购和保护工作都较为积极。另外,在算法推荐的同时保留了人工编辑。“露露事件”给腾讯的内容生态敲了一次警钟之后,其对待内容的态度无疑变得更加谨慎。

腾讯新闻App内,“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专题共分为4个栏目,“最新消息”、“各方评论”、“文明之殇”和“背后历史”,每个栏目下有5篇文章。20篇文章中,2篇为澎湃新闻发出,1篇为界面新闻发出,其余均是自媒体所发。

专题之外,还有用户自行创建的相关话题,比如“巴黎圣母院大火 数百年古迹焚毁”话题,已有160.6万阅读。在形式上,除了文章,腾讯新闻App还为用户提供视频、动态、小视频等相关内容。

今日头条,资讯平台中主打算法推荐的典型代表,其起家就是基于个性化的推荐引擎技术,一路快速崛起。势头猛、流量大,平台吸引来诸多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入驻。但由于自身不参与内容生产,并且缺少久经沙场的编辑团队,在面对需要人工参与的热点事件时,今日头条往往无法形成完整有效的专题报道。

在今日头条App内搜索“巴黎圣母院大火”,可得到多篇相关资讯以及小视频、图片、视频、问答、微头条等内容。但是,用户无法在今日头条找到系统性梳理后的专题。相关话题下,仅有微头条、视频、小视频三种形式的内容。

新浪新闻相较于前两者,给用户最直观的感受是更加聚合,更加全面。新浪新闻在“巴黎圣母院大火”专题下设置了“焦点关注”、“重建计划”、“起火原因”、“大火扑灭”、“各方反应”、“舆论声音”和“热门评论”7个栏目。

这种分割安排,一来可让用户高效地了解热点事件,用户关注起火原因,只需点击对应栏目;二来让各界声音都得到展示。在起火原因、重建计划等热点关键报道上,新浪新闻倾向于更权威的央视、澎湃新闻、新华社、新京报等机构媒体。同时,专题也涵盖了有地球日报、长安剑、知事等自媒体的发声,以及各路网友的评论。

与前文提到的海报一致,专题内资讯标题旁同样有热度标识,哪篇报道最受用户关注互动更多,一目了解。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别,实际上都是各平台热点运营能力高低的体现。从门户过渡到移动资讯平台,新浪新闻App的专业素养一直都是优势,也是基础。

如今,新浪新闻对于热点的运营能力,以及对用户阅读需求的洞察与满足,在“专题”这一报道形式之外又添了不少创新。例如App内为用户打造要闻频道,帮助用户快速了解当天热点新闻和重大事件,筛选优质且有价值的事件解读,提供内容增量。

不断发现和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用户阅读体验提升,对平台的忠诚度提升,进而形成打开新浪新闻App看热点的习惯。

慢慢来,比较快

今日头条年上线,早前几年间,新浪新闻的增长势头被一众主打算法平台盖过,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其实不只是新浪新闻,算法推荐平台的崛起可以说是冲击了所有的老牌资讯平台。

前文有提,算法推荐与人工推荐的分水岭出现在年,但从年至今,新浪新闻已经连续14个季度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这两条线在时间维度上恰好平行,也就是说,即便算法当道,也没能阻碍新浪新闻的前进。

增长的另一大背景是移动互联网红利触顶,进入存量时代。QuestMobile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设备规模触顶11.4亿,年Q2用户单季度内下降193万。

双重夹击之下仍能逆势向上,并且达成破亿的小目标,新浪新闻App的“薄发”主要可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行业之变。虽然经历着算法填喂的狂欢,但用户对于内容本身的价值的追求从未变过,且呼声日渐走高。这对于算法+人工两条腿走路的平台来说是一利好,今日头条在算法推荐弊端显现之后也公开表示要加强人工编辑团队建设,扩充团队规模。

另一方面是自身的“厚积”。对内容品质的严格把控、技术基本功的修炼以及团队专业能力的提升,新浪新闻过去多年来做的都是慢功夫。

为保证内容质量,源头上新浪新闻实现了央级媒体的全覆盖,另与多家主流媒体深入合作,自媒体平台还吸引了3.8万头部创作者入驻。

内容池的修建是有料可看的基础,再辅之以优秀的工具,则能精准、高效地找出热点并第一时间推送给用户。

有心的用户应该已经发现,在新浪新闻App内搜索资讯,结果列表中会呈现相关的微博内容。得益于生态打通,新浪新闻与微博在数据、账号、内容实现双平台资源共享,微博“社会晴雨表”的属性可让新浪新闻清晰地掌握全网用户对某一热点的关注度高低,便于监测热点走向。这也就是新浪新闻的鹰眼系统,如鹰眼一般发现海量资讯下的潜在热点,而后进行人工审核等后续操作。

新浪新闻还有云剪系统、智能写作等技术,共同赋能采、编、审、播全流程。热点事件爆发,保证5秒发出热点新闻,5-10分钟搭建专题上线,横向全景化与纵向全程化报道事件全貌。

数据显示,新浪新闻App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高达48.1%,使用元以上手机的用户达到了37.25%。高净值用户聚集,正是出于对新浪新闻内容品质的认可。越来越多的认可,最终促成“薄发”。

回到那6张海报,热点是否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讯平台运营热点能力的高低。这也是平台竞争壁垒所在。而能力源于一点一滴的积累,非一日之功。慢慢来,比较快,对于新浪新闻而言,破亿或许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本文来自“熊出墨请注意”,文:彬彬,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