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主播,会是二次元创业的下一个风口吗?

核桃 261 0

2022梦里水乡花月夜线上直播(入口+时间)

梦里水乡花月夜线上直播详情如下:

一、直播时间

  年1月22日 晚上19:30-20:30

  年1月23日 下午16:00-17:00

二、直播入口

  直播入口:点击进入

三、梦里水乡花月夜

  佛山梦里水乡花月夜,科技感十足的未来打卡位,可见对未来的美好设想,顺着小道一路行走,两旁鲜花灯饰栩栩如生,百花深处白天与夜晚的交替间,各有着不同的美感体验。来到这个酷炫充满科技感的未来摊位,大胆潮流的色彩碰撞与设计,也寓意着未来无限可能的迸发。除了岸上的精彩,里水河上的灯饰也十分浪漫。里水河一河三岸将被灯饰包围,流光溢彩,璨若星河。

  活动时间:年1月21日~1月30日10:00~22:00

 打卡地址: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梦里水乡景区富寿园、书香园

  入园预约:点击进入(关注公众号后,菜单栏点击“花月夜预约”-“花月夜预约”进入粤游里水小程序)

推荐阅读:佛山梦里水乡花月夜春节活动(时间+预约)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佛山本地宝,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花月夜】可获梦里水乡花月夜预约入口、预约指南、交通指南等游玩攻略。

我应该从哪里开始了解EXO?

首先EXO作为一个男团,了解的切入点太多了,比如有的人因为一张照片就饭上了,有的人因为一首歌,有的人因为看了一眼MV。所以我从一下几个方面分别给你介绍一下EXO,以便于你能更好的了解这个团体

歌曲

让他们大火的歌曲《咆哮》。

《咆哮》最厉害的一点是(我觉得)一镜到底的舞蹈。你可以去找MV或者B站粉丝收集归纳的EXO现场和合集里面去看看。

歌听起来也很洗脑的,节奏感很棒,我现在一听就想跟着摇跟着跳。

作为sm的一个概念男团,EXO的歌其实风格多样,狙击面挺大。

比如《黑珍珠》《黄金国(EL DORADO)》是探险神秘风,就是有一种加勒比海盗一样的感觉。尤其是黄金国chen和伯贤那高音,你去看演唱会上的直接让你全身的鸡皮疙瘩当场起立。整个人灵魂都被抽走一样的震撼!

《Heart Attack》《TRANSFORMER(变形女)《Exodus》的前奏和曲风也很别致 和《流星雨》一起总结一下关键词就是 冰冷机械爱(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形容了????在我听来它们给我的都是这种类型的感觉)

《狼与美女》是我觉得比较中二的一个,歌词有点故事性(就是北欧月夜狼人的故事),现在年纪大了返回来看歌词就是挺羞耻的……但是节奏韵律都很适合调动情绪的(你听韩文版不懂歌词其实老有感觉了)

《蝴蝶少女》《彼得潘》《3.6.5》《XOXO》《Lucky》《初恋》这些都是阳光向上的青春活泼系,很有元气,基本上是讲像初恋一样青涩感情。(在我看来)

《My lady》演唱会上被跳的很性感和《坏男孩》都是有点慵懒的歌曲(其实可能就是性感吧)

《Baby don't cry》是个伤感一点的催泪向,但是难过起来的时候听副歌那句“baby don't cry”真的一下子就被哄好了

接着就是专辑《十二月的奇迹》(.12.9发行)每首歌都有中韩双语一共六首歌曲,是和初雪、圣诞、爱有关的歌,主打歌《十二月的奇迹》是有一点伤感 但是整体节奏还是挺明快轻松的。(这个专辑加了很多钢琴旋律)

还有正规二辑里的《call me baby》(俗称叫我宝)新歌出来的时候我整整被洗脑了好久,节奏感和旋律感很强。

还是这首专辑里的《BEAUTIFUL》是出道预告里出现过的歌曲,整首歌特别空灵,前奏有一种下凡的感觉。

《LOVE ME RIGHT》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一起真的很抓人了

《LIGHTSABER》说实话我把这首和上面那首弄混过,因为都是带LIGHT。但是这首电子乐节奏很好,是以《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为灵感来源的,带了点宇宙的空灵感觉,尤其是一开始的前奏太抓我了。(灿烈儿参与rap作词了)

《Sing For You》这个专辑是冬专,还是以暖冬为目的,都是比较偏向温柔的曲风。

《Lucky one》(俗称洛基王)《Monster》这俩都是三辑的,是双主打。

洛基王是属于节奏明快,但是怪兽是有点黑化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MV和练习室舞蹈看的)

这里要强调一下这个专辑里的《Artificial Love》,被演唱会跳成了著名的日棍舞小黄曲。以前我一直觉得是冰凉机械爱类型,后来看了演唱会版本之后就回不来了。演唱会舞蹈真的是把性感演绎的淋漓尽致,把粉丝撩拨的当场喷血。

《White Noise》也是一个性感风,但是更偏禁欲,同推演唱会视频,真的是,尤其伯贤那个眼神杀,名名名名场面。

《LOTTO》(大乐透,俗称乐透宝)是一首突出节奏感十足的贝斯音的Hip-Hop歌曲,旋律上瘾。把和心爱之人命运般的相遇比喻成中奖。这是一个我不看歌词也从曲调里听出来故事的歌,或许和我看了MV有关系。

《kokobop》(俗称k老爷)是一首从发行之后经历太子爷的出世也还能荡到现在的神曲。这首歌是我没有学业影响一直跟着打榜的一个。成员们介绍的时候,都在着重说加入了雷鬼曲风,原谅我是不懂音乐的。

我能听出来东南亚风,可能是因为MV里的(微笑)东南亚大佬记忆太深刻了

《前夜》本来挺正经的歌,结果比主打还火,因为舞蹈(对没错,又是撩拨粉丝不要命的性感向。)

然后就是我们著名的太子爷了《power》,韩国历史上第一首被选为迪拜世界第一大音乐喷泉秀的的音乐(好奇可以去搜搜这个喷泉秀之前都是播放谁的歌曲)

还是冬奥会闭幕式压轴节目

入选世界杯播放歌曲

歌如其名是一个很有力量的曲子,充满激情活力,也是一个蹦迪神曲。真的是含着金汤勺出生一样,所以叫太子爷。

然后就是《Universe》这个专辑延续了冬季特别专的温柔风。

个人最喜欢这个专辑里的《顺其自然》,每次一听这首歌,我就想起来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带着耳机,双手插在兜里,看着晚上的星夜,月光穿透自己呼吸出的白雾,歌词像一双干燥的手抚平了我心里波澜起伏的烦躁。最后那段哼唱又像是要把我的心里酸酸胀胀喜欢撑成热气球飘向他们。

《Tempo》这张专辑出来的时候我因为学业很忙没有怎么关注,细节我也说不出来什么。(主要是不懂)

个人比较喜欢这个专辑里的《绿洲》和《Ooh La La La》

《Love shot》这首歌其实我本人更推和mv或者现场舞蹈一起观赏。(后面会讲)

《Obsession》这首歌在我听来HipHop舞曲风是主题,有点复古,还有一部分电子音的感觉。

小分队和个人solo建议你把大队了解一点后再去自己扒,会比别人安利有意思

我现在就推荐个人最喜欢的几个 世勋四巡的solo《Go》下面放我微博上的有感而发

这首歌真的是听哭过我,主要是因为歌词,老粉丝真的能体会到的。

最近又迷上了伯贤的声音《UN Village》《Love Again》都是最近一直循环播放的

当然我们竹马小分队EXO-SC最近的新专也出来了,你有兴趣可以去跟着听一听,最近因为要宣传这个小分队活动也多和粉丝互动,整体体验好一点。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

因为我确实不太懂音乐,我只能把自己听到的感觉给你描述一下,其实你亲自去听听每首歌真的会有各自独特的魅力,我们团是出了名的声乐厉害,chen嘟白这三个人飙起高音真的让你虎躯一震,再加上sm不俗的策划,整个团体的配合特别好。

舞蹈

其次说我们EXO就是舞蹈了

出了名的刀群舞,齐、准、快、为了能让粉丝在无论哪个位置都能更好的欣赏自己的爱豆,祖传的神走位。

这里推荐观看《咆哮》MV和表演现场的一镜到底,史诗!

《中毒》《call me baby》《lucky one》的也都是完全不逊色

尤其是《monster》舞蹈室和舞蹈版MV,你真的能看出来我们家的实力,不是我瞎吹。

《lotto》MV里世勋那段

《前夜》的舞蹈室版和《Artificial Love》演唱会这两个性感风。B站有好多,真的!不看巨亏!

《love shot》的MV,尤其舞蹈设计,最后的枪变成酒杯一饮而尽,加上整首歌的曲风,太入迷了。

《Obsession》这个舞蹈室版本,和《Electric Kiss》舞蹈版一样!!!!完全就是炫技!!炫技!!!走位一眼没盯,你就不知道他是怎么飞过去的。

《Run This》的舞蹈也是我的心头好,你可以去B站看看,中间有段动作真的是又酷又帅,完全的王者之气!!!

在这里我想提一嘴EXO的MV,无聊是舞蹈还是MV剧情表达力,看起来真的是一种享受

概念

再说EXO的概念,就是成员们的超能力梗,又羞耻又中二,但是正经搞起来真的是让人欲罢不能。

设定是宇宙初始是一颗生命之树,结果被一股红色气息污染?了,世界分为了平行的两部分(这些是mamaMV里的)。他们是从外星EXOPLANT来的超能力者,为了打败红色气息,有了后面的这些事情。

这个具体细节你主要可以从粉丝们的MV解析里扒一扒,B站很多(太烧脑了我自己从来就没看懂过,都是看其他粉丝的解析)。

因为是外星系来的,所以和宇宙啊星球啊就比较有联系,MV里也有很多日食月食的场景。

而且最玄妙的是有时候回归什么的真的和现实中的这些日食月食合过拍!!!(我真的服了sm的策划)

成员

不得不说sm的人海战术真的有效,人多你喜欢什么款我们都有,EXO是公认的完颜团了。

成员们的性格也是互相弥补,各有优点。

像kai舞台上的极致性感和台下的软萌小熊和世勋高冷贵族气质 但是爱撒娇沙雕的反差。

世勋还特别宠中饭,中文进步特别快。

著名私生豆伯贤和粉丝像朋友一样互怼,在多个场合学爱丽。爱丽这个名字就是伯贤给大家起的。因为心疼粉丝在空白期眼巴巴的盼着他们只能一遍又一遍的看以前的团综,就开了YouTube拍vlog给粉丝看,知道自己送给粉丝们的东西粉丝会因为舍不得就一直保存,还看过粉丝制作的鬼畜视频。他真的是会看粉丝们都在干啥啊啊啊啊啊!

还有灿烈这个小孩真的绝了,花巨资买了个钢铁侠铠甲,去参加万圣节,结果因为没办法坐走着去的公司。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叭叭啦,你可以去在知乎上看看EXO的梗这类帖子,或者B站搜粉丝的EXO剪辑,比如说中文啊,直播啦,名场面啦,你会发现这就是一群傻憨憨的臭屁孩子,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但是又努力又执着。

粉丝

EXO-L是官方认证出道过的大型女子粉丝天团

出道日是 .8.5

我是追了七年的老粉,但是也不得不说,EXO粉丝圈是出了名的乱,我基本上不混粉圈。每天就加了大群默默潜水,按时打榜应援

追锥七年饭圈最累了。

什么行星饭啊 团粉 v11 v10 v9 v7 v8还有各家毒唯,各家CP。尤其前段时间chen之后,v8 v7风头大盛,团内粉丝大混战真的是走哪都不免能看到你来我去撕的。

但是我们EXOL也是最长情的了,毕竟经历了那么多都没离开的人,还有什么好怕的?我就是从一开始陪到现在,从当初什么也不懂到现在,自己有机会买专辑,打榜,投票。

长大之后有了更多的感悟。

EXOL是和EXO的这些年,我们是互相陪伴着长大的,我们互相传递给对方爱与力量支持着这个属于我们的乌托邦,只有还有一个L在,只有EXO还有一个人,我们的乌托邦都还存在。

有多少人在这个乌托邦歇过脚保留过属于自己的美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始终相信我的乌托邦会永存!

下面放一句我在别处看到的话:

巅峰诞生了一群虚伪的拥护者,但黄昏见证了一群真正的信徒。

EXO出道以来的成绩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曾经有多辉煌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现在毕竟出道八年了,也该退位了,成员们也该考虑自身发展了,总不能到老了还唱唱跳跳的一辈子当爱豆吧?

我们进入了平缓期不代表我们曾经的辉煌就被抹杀了。

在这里,我很感谢你了解EXO,以上是我从一个粉丝的角度写的,歌曲还有很多没有写上去,舞蹈、概念等都只说了一小部分。我不会强迫你一定要喜欢EXO,也不会要求你要多肯定EXO,作为粉丝,你加入我们,我会很开心能和你一起喜欢这群优秀的孩子;你只是来做客,我也会很欢迎你的到来。

OK,上面的内容是看到问题一时兴起写的,有很多不足。

比如歌曲介绍来来回回就那几个词,还好多首歌我没写上。舞蹈也没有全面的介绍。孩子们的超能力概念因为我自己也一知半解写的乱七八糟。大家有什么补充可以写在评论里,我有错也可以指出。

希望评论区平静祥和,大家都安好!

拜拜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手机导航,而不用汽车自带导航?

作为老油条,必答。

长篇连载,时间宝贵这请绕路勿喷,就像我看到有盐选字样的回答一样(最多看黑体字就够了)。

先说个人观点,因为互联网厂商的技术上的先进性、前瞻性,导致中控台导航仪在体验性、灵活性方面被吊打,而可靠性的差异,不容易被注意到。

但是随着的苹果Carplay及类似系统的导入,有互联网厂商同汽车设备厂商共赢是的趋势。

导航,就是让司机认路。

先讲中国司机的认路史。

大家都知道做驾驶员右边的人叫副驾驶吧?

为什么会有副驾驶?早些年路上奔跑的只有老解放,那时候,副驾驶位置是两个。

副驾驶是干什么的?

就我早年所见,当时副驾驶是几种人

1、学徒。

以前开车是一种职业技能,而不是一种生活技能。

司机不是跟丈夫、儿子一样是一种社会角色,而是跟矿工、钳工、焊工一样的一种社会职业,

所以,有学徒跟师傅的区别。

学徒,是跟师傅(司机)学习(驾驶)技能的,顺便打打杂,比如摇个发动机、装卸轮胎。

以前发动机都是L6-直列六缸的汽油发动机,以老解放为例,开始是CA的汽油机,前面有摇把孔可以插入摇把启动发动机。(后来新款的老解放都换成CA的柴油机,那个靠人力就摇不动了)

以前的发动机没有电动喷油嘴,是用汽化器,依靠进气流把汽油吹成油雾带人进气道中。

发动机启动的时候,因为没有形成稳定的气流,加上水温没上去,缸壁也是冷的,导致汽油雾化不好,所以需要让过量的汽油喷入进气道中。(这些汽油无法充分燃烧,所以经常启动容易产生积碳)。

所以,启动的时候要两人配合-副驾驶在外面摇摇把,跟手扶拖拉机一样。

看下图,前面保险杠正中有个摇把插入孔,注意,以前保险杠是用来保护汽车的(相等于现在的防撞梁,不过没有溃缩吸能设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是用来保护行人的,所以是铁的(图片来自卡车之家所附链接的帖子,侵删)

司机在启动时猛的把油门猛踩(松)几下,汽化器里面有个柱塞,会把过量的汽油喷入进气道中。

2,长途驾驶时,换班的司机

3、潮湿天气给司机擦玻璃。

现在的司机可能很奇怪,为啥玻璃要擦?因为会起雾。

现在的车起雾不是问题,开空调吹一下雾就散了。以前的车没有空调。

热怎么办?以前的车的挡风玻璃是平面玻璃,并且窗框是活动的。当然,不是跟现在的车门车窗一样,而是挡风玻璃的窗框下部可以向上抬起来,然后有个架子可以撑住。

这样,行驶的时候,就有风迎面吹来了,并且还不会进雨水。

因为挡风玻璃在上面,如果天气没有风的话,风吹进的雨水也滴在引擎舱上顺这引擎舱着流出去而不至于流进驾驶室。引擎舱上面有排水槽,雨水也不至于流进引擎舱。

图片来源链接

折腾的最高境界 拆解翻新年的解放CA15 _ 卡车之家论坛

注意,以前的雨刮器是安装在挡风玻璃上面靠近车顶的地方的窗框上,所以挡风玻璃向上抬起不影响正常雨刮器工作。(不过以前的产品质量很差,雨刮器经常坏,碰到过几次雨刮器马达烧掉的情况),

(以前的车车速不会太快,所以风不会他太大,不至于把雨水从窗户下面吹进来。以解放CA10为例,空车开到70码(公里/小时)已经在咆哮,车体也感觉要散架了(当然,实际不会散)。

解放CA10汽车,就是仿制的苏联广泛使用的吉斯150,而苏联的吉斯150,就是仿制的美国的International kr-1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苏联提供了十几万辆军用卡车。年,美国斯蒂贝克公司开始生产Studebaker-US6 2.5吨十轮卡车,从年开始,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开始为苏联提供大量军用车辆,其中大部分是斯蒂贝克2.5吨十轮卡车。有US1到US11多种型号,其中数量最多的是US6,绝大部分通过海运送到苏联前线,成为红军的主要军用车辆。借助这些车辆,苏联红军得以初步完成了摩托化,作战式样有了变化。有了美国提供的运输车辆,苏联的汽车厂得以集中力量生产前线急需的武器,如BM-13N火箭炮(卡秋莎),然后安装到汽车上,运往前线。斯蒂倍克-US6卡车其标称载重2.5吨,实际装5-7吨都没问题,优异的性能使俄国人对该车印象深刻。

美国并且向苏联转让技术,让苏联能够仿制美国汽车。高尔基汽车厂以美军US6卡车为原型开始投产嘎斯51汽车。与此同时,斯大林汽车厂以美军万国International kr-11为原型也推出了替代吉斯-5型军用卡车的新车型,即吉斯-150型军用卡车。它的载质量为3.5t,并首次使用了5挡变速器。

PS:我再来解释一下“码”这个速度单位。很多人说英里每小时。非要较真的话,固然,迈是Mile的音译,但是,码压根不是英文啊,就算是英文,也是yard啊。

但是,英里每小时是mile pre hour,跟mile,不是一回事。

其实,词义的转换,至少在中文中是很常见的。

比如,以前把秒表叫做码表。

码,本来是距离单位。

立方米是米么?千瓦小时是小时么?

当然,码作为速度单位的前身,的确是迈。

中国传统的距离单位是里,时辰。

美国传统的距离单位是英里,小时(现在还是)。

抗战胜利之后,因为路上跑的基本都是美国车,其速度表是以用英文作为单位(mile per hour),也就是英里每小时作为单位的。因为英里每小时说起来太拗口,于是速度单位就被洋里洋气的简称为迈,也就是mile的英译。

但是,除了英美之外的国家生产的车辆时速表并非以英里每小时作为单位,比如德国的奔驰

微距摄影_古董级老爷车仪表盘特写高清图片下载_汽车老爷车图片_乐美图网

建国后,车辆都跟着苏联把车速表的单位改为了公制(苏联不用英文,至于用不用俄文,我也不知道,太老的车我没见过),我接触的车仪表盘是中文的,例如这样

圆表是解放,矩形表是东风

注意,没有km/h这样的字样。(大家猜猜这车里程表显示的是多少里程?)

以上图片都来自(侵删)

折腾的最高境界 拆解翻新年的解放CA15 _ 卡车之家论坛

一个有趣的事情,因为人类就是往后用力比往前用力顺手,所以老式汽车的手刹杆是往后掰的。把手刹杆往后用力掰到位,然后卡住,手刹就拉好了。缺点就是手刹杆在拉好的状态下是往后倒的,所以容易误碰导致手刹释放,我就碰到过这这样一次险情。。

注意,以前人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司机虽然是技术工种,也不例外。

那位史上最优秀的运输连汽车兵,最高学历也不过长沙市望城县的荷叶坝小学毕业。

毕竟,对于没有太高文化的人来说,口语中叫公里每小时既拗口还麻烦,所以,就简称为码了。

解放前,速度单位的口语是迈,不是码(好像台湾至今还是这样)。

码作为速度单位,是解放后才用的,其含义是公里每小时。

建国几十年来,对此从未有歧义。

至于怎么从建国前可能的“迈”,演变为建国后的码的,无从查证。

但是,码表是指计时表、车速表的统称,我们学校在跑步的时候的秒表,也被称为码表。

但是,自从网络发达了,年轻人接触了台湾的文艺作品,就认为迈同码是一回事。

然后又认得了几个英文单词,知道迈是mile的音译,非要充满优越感的来纠正这么一道。

一般我未来避免被喷,我都费力巴拉的打字“公里/小时”。

在写这篇回答时,我并非不知道迈是mile的英译,我是故意用“码”的。

4,在陌生路段驾驶的时候,起了类似拉力赛车运动中的领航员的作用同事、伙伴、押车员等等:在陌生路段驾驶的时候,起了类似拉力赛车运动中的领航员的作用同事、伙伴、押车员等等:

以前司机都需要购买各种交通图册。

以前的地图有很多种地形图,城市地图。交通地图是把其他信息省略只保留路网信息的地图。

但是,其路网比同区域级别的其他地图精细。

比如,省一级的交通图,其路网精细度可以达到市一级的城市地图程度(仅限郊区)。

一般交通图册是分省的成册装订的,有详细的路网图,路网图上回用数字标明了每个路段的里程。

那时候,开汽车可能跟没有定位的情况下依据航标看航图开飞机很相像,

(请航空大佬 @kEKe @TOP747 指正)

依靠太阳的方向或者指南针判断方向,然后根据里程判断自己到了哪个节点(路口),然后根据交通图上路网图决定拐入哪个路口。

比如,路网图上表明距离当前路口6公里的第二路口应该往东北方向左转,再走8公里的第三路口往东南方向右转。(我懒得计算,所以以整数里程为例,实际上,以前的交通图里程需要精确到0.1公里)

当前里程表是6.4公里,那么,我开到2.4公里就往东北方向左转,开到0.4公里就往东北方向左转。

但是,飞机没有里程表,所以需要根据地速来估算里程。

飞机上有空速表,高端飞机因为高速,所以地速同空速相差不大(按百分比计)。

而低端飞机速度低,因为风速的影响,导致地速跟空速,所以用空速来估计里程就会不准。

所以,低端飞机需要定期向空管询问自己的地速来估算里程防止飞过参考点迷路。

当然高端飞机有多普勒雷达能够直接读出低速,所以没必要向空管询问自己地速。

所以,就有了那个黑鸟飞行员布赖恩·舒勒少校讲的著名笑话:

我永远记得那一天的无线通讯,当时我正和沃尔特(SR-71副驾驶员)一起在13英里(约1米)高度划过南加利福尼亚的天空。在飞入洛杉矶空域的时候,我们一直监听着空中其他飞机和飞控中心的通讯,虽然飞控中心并不真正控制我们,但是它始终在自己的雷达上监视着我们。这时,我听到一个塞斯纳(一种螺旋桨民用飞机)飞行员请求塔台读出他的地速。

“90节。;塔台回覆。(每节即是每小时一海里的速度,约等于0.5米/秒)”

沉默了片刻,一架双发比奇(一种螺旋桨民用飞机)也同样要求塔台读出它的地速,“120节。;塔台回答。”

很明显那天并不只有我们对自己的地速感到自豪,因为几乎是立刻,无线电上传来一个F16飞行员得意的声音,“哦!中心,灰尘52(该F-16战机的无线电代号)需要地速读出。”短暂的沉默之后,塔台回答,地速525节(约270米/秒),灰尘。”

又一阵短暂的沉默。正当我心里痒痒的考虑时机是否成熟的时候,我听到后座传来了熟悉的无线电开关的喀嗒声。就在这一瞬间,我明白我和沃尔特成了真正的拍档。“中心,我是白杨20(黑鸟侦察机无线电代号),需要地速读数,完毕。”

“一阵比平常长的多的沉默之后,塔台回复:;白杨,我这里的读数是,呃...... 节(约896米/秒)。”

“那天那个频道就再也没有其他的地速读数请求了。”

机座舱内配备了地面速度指示器却仍然向飞控中心确认地速,很明显是这位海军飞行员只是想向所有的小型飞机炫耀而已,因为战斗机的地速在无线电频道里报出来后会让飞行员感到自己很酷。而且地面中心的指挥员也乐意把飞行员比试飞机速度变成一种无伤大雅的比赛,读数时特意使用了比赛报比分的那种夸张的腔调,让整个频道十分滑稽与活跃。

然而,这架战斗机非常不幸的恰巧碰到了正在洛杉矶上空飞行的黑鸟侦察机,本来想向小飞机炫耀远超他们所驾驶飞机地速的战斗机飞行员遭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更高地速“惨绝人寰”的“秒杀”,当时战斗机飞行员的心理活动想必十分丰富,而与飞控中心塔台无线电频道在当天再也没有收到其他的地速读数请求也说明,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的地速彻底征服了其他想要炫耀的飞机,在绝对的速度面前,只能乖乖的保持沉默。

回到汽车:

为啥我前面让大家猜里程表的读数呢?

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到,以前的里程表,读数必须要精确到0.1公里。

为啥?

因为以前没有导航啊!

因为,可能超过0.1公里就出现两个路口。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实际好,交通地图的部分路段的长度,也会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可能有年轻人会问,搞清楚左转右转就行了,为啥要弄清楚是东南东北干嘛?

因为,受限于地图大小,太小的路是不会标识的。

可能2公里处的路口有几个方向路,也可能1.95处就有一个另外一个路口有条支路。

因为,路往往不是笔直的,导致2公里处的支路跟.95公里处的支路的方向不会完全一样。

我们就要通过这些支路的方向来辅助判断是否自己要去的路。

所以,以前的司机地理概念同方位感是很强的。

所以,后来我用导航都很不习惯所谓3D视角,而要用2D视角。

当然,也可能要问路。

但是,以前在南方问路基本不成功。

原因有几个

1、以前的普通话推广得不好,尤其是南方,十里不同音,导致语言不通,问路是鸡同鸭讲。

2、以前人普遍文化层次很低,缺乏地理概念。光司机有地理概念没用。

3、以前普通人的出行需求很少,没有需求,自然也就无需了解。

4、以前除了司机,除非经常出差的人,否则都不怎么看地图甚至看不懂地图。

农村也就是赶个集卖个菜买点肉(至少来客要吃肉吧?但是不能来个小屁孩就杀猪吧?)

城里也就是上个班上个学去下菜市场同百货商店,要么很近,要么坐公交车,前者只需要人知道去很近的地方怎么走,后者只需要记站名。

你问“大爷(大叔),这两条路,请问哪个方向是去上海的?”

对方不知道哪个方向去上海哪个方向去北京,对方只知道“这个方向去张村(百货商店),那个方向去李村(菜市场)。”

甚至问那些能说普通话的街道干部、乡村教师也如此。

至于东西南北这些方向,有个东西就方向指示牌,是个箭头形状的牌子,插在路边,指着某个方向(至于是哪个方向,上面会写)。

然后,司机就要根据自己跟那个指示牌的方向夹角,来判断自己车辆的行驶方向。

比如,指示牌指向北方,我行驶方向跟它成45度夹角,那么,我就是往东北方向开。

但是,方向指示牌不是经常有,所以,司机要学会自己累加。

比如,我刚刚往东北方向开,第一段路往右转了45度,那么,我现在是往正东方向开了。

第二段路,又往右转了45度,那么,我现在是往东南方向开了。

当然,实际上不会都是这种整数角度,所以,一般是用手表的指针角度来描述。

比如,左转90度,描述为9点钟方向。右转90度,描述为三点钟方向。

九点+三点钟=12点钟=等于零点钟,等于来时回到原来的方向。

同理,转十点钟方向+转两点钟方向,也等于十二点,还是回到原来的方向。

转九点+转九点=十八点,扣掉十二点钟,等于六点钟,等于是掉了一个头。,

当然,判断角度会有误差,这种累计的角度误差,要靠天上或者地面的参照物来纠偏。

比如天上的月亮的位置、太阳的位置甚至启明星的位置(根据时间,出现在东南方或者西南方),

此外,还可以通过房屋的朝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草木的阴阳(比如树冠朝向南方)判断。

当然,对于经常跑长途的司机,指南针(罗盘)是个好东西。

有了指南针,就可以方便的判断方向。

当然,如果近距离的两条支路的方向是一样的,怎么办?

这里又牵涉到很多技巧。

第一,长途出行,路径尽量选择国道等等主路。

另外,如果一个方向是铺面公路,另外一个方向的路不是铺面公路,不是铺面公路的一般就是是驶离国道的支路,铺面公路是主路。

除非你快到目的的了,否则不要驶入没有标识牌的支路。

当然,也未必。我曾经跟着师傅在G220国道江西武宁断经过很长一段非铺面公路,也许是因为施工,沿途标识也缺失很多,原因不明。

第二、如果在在没有铺面的公路上走,可以根据车辙的深度判断主路支路,深的是主路,浅的甚至没有车辙的是支路。

但是,要留意路面修整的情况,如果主路刚刚修整过,也是车辙很轻微的。

如果道路上大量遗撒煤灰土渣,可能附近有工地导致重载车辆行驶,也会造成支路车辙很深

第三、如果两个方向带路都是铺面公路,宽的是主路,窄的是支路(不同于非铺面公路,铺面公路因为路的界限清晰,路的宽窄比较好判断)

如果宽窄一样(比如都是单车道的宽度标准),看路边的草丛,草丛稀疏的是主路(因为以前的车错车、超车经常要轧上路肩,会影响路边草的生长)。

如果主路不通(比如施工原因)。。。那听天由命吧,大车掉头困难,实在不行,一个人(一般是徒弟)去货厢目视指挥尽快倒到一个宽度足以掉头的地方(一般是个小路口)掉头开出来吧。

不过,有听说倒车要一直倒几公里才能掉头的故事。

但是,有时候开长途车,第一次的跑的路,记不住完整的路网图,此外,天气路况又不好的话,司机没办法边翻路网图,这是时候,副驾驶就可以在边上看路网图边告诉司机。

PS:我以前也是看路标开的,后来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就依赖听导航的语音了。(如果医院认真做体检,我应该被吊销驾照的,但驾照延期的体检就是象征性,我还看到一个回答说九十三岁的老院士自己开车的,我怀疑他们认真体检的话应该过不了)

不过,看路标开车除了需要足够好的视力,还需要熟悉当地地理情况,此外,以前的路标比现在小。在86年颁布第一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标准GB—86之前(现在的标准是GB—),没有统一的交通标志同标线,实际上一直到GB-之前,虽然有了统一的标准,但是实际上,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路标多数还是很粗糙简略。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_-).pdf-全文可读

路标数量更比现在少,维护得也不好,有些路标牌歪了倒了也没人管,所以,开错路的事情也不少。

所以,问路还是免不了的。

我前面说过,以前的人,要么没地理概念,要么没方位感,要么很宅不关心外面的路。

那问路问谁呢?问路上其他开车的司机。

把车停下,看到有过路的车就站上踏板上向对方挥手。

以前的车辆质量很差,抛锚是常事,

图片来自:

重温经典,中国的第一辆汽车老解放CA10,充满老辈人的辛酸!

(侵删)

注意车前方的拖车钩,那个钩子是被人拖的时候用的,车后也有拖别人车用拖车钩),

可以说没钻过汽车底的司机不能说会开车。(当然,这个话夸张,肯定有特例)

至于钻进车底干啥?我也不知道,我是干啥啥不行,连粗活都干不好。

试图摇摇把启动发动机,没力气,摇不动。

拆轮胎,扳不动扳手拧不动螺丝,好容易靠站在扳手上跳,终于把螺丝拧松、拆下,又搬不动轮胎。

我只是看着胖,其实只是一身肥肉没力气,全是虚胖。

师傅总是对我说:你这小胖子就是一个废物!

所以,能有人帮忙那是要千恩万谢的。

在治安尚好的年代同地方,对方的车会停下来问是否需要搭把手(帮忙)。

以前开车的基本都是职业司机,没有竞争关系的同行不是冤家而是兄弟。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司机都认得你需要去的地方的路的。

此外,后来到了治安不好年代或者地方就没办法了,人家路过的车可能不敢停车。

没办法,凭方位感尽量往城里开吧。

到了城里,先打听汽车站在哪里(多数人有去汽车站的需求,加上以前的城市都很小,所以多数人知道去汽车站的方向)。

就算城市大,市民不知道去汽车站开车怎么走也没有关系,城市的主要道路地图上有,另外,路牌也比较丰富。

汽车站那里有当地的公交车(班车)、出租车,找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问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租汽车的经营方式发展为定点候客,乘客到站找车,司机接单载客。而司机完成一趟接待任务后,必须空车赶回服务点等候下一次的出车指示,不得中途载客)见文章

但是,公交车司机只是告诉一下路怎么走,限于双方的文化水平、知识水平,所以,说也未必说得清楚,听也未必听得明白。

出租车司机还能有偿带路。

不过,以前的出租车很稀少,找出租车也不好找(除非大城市的市中心,不过,市区中心一般路牌比较多,地理好的人基本无需带路,可以看着路牌慢慢一路开过去)。

不过,后来市中心往往不让外地车驶入了,同时,交警也划归公安部名下,当然,在没有电子眼的年代,被拦下罚款的概率也不高,不过,后来满街是协警就不好说了。

另外,带路费也是个一个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的事情。

带路肯定是要给钱的,但是,不能先给,否则出租车跑了追不上他,但是,也不能后给,人家也怕你跑了追不上你。

所以,讲个价,先付一半,带路带到了再付一半。在没有定位的年代,讲价又是很费事的,可能出租车司机报价高,你出价低。所以,谈不拢时问距离,反正双方车上有里程表,按的士费的一倍半给就是了。

如果是小城市,就只有班车,分长途的同短途的(在大巴这个词诞生前,都叫公交车,公共交通嘛。不过,因为班次稀疏,加上城市小,走路去车站也要不了太久,人们坐车会算赶班次的时间,也叫班车)

如果在乡村,那么只有撞了南墙再回头(开到明显不对头的地方,再掉头或者根据方位感判断自己到了哪里再决定下一步的规划)。

但是,后来路上跑的车不仅仅是老解放,甚至也不是老东风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出行需求越来越多了,小客车、大客车慢慢多了

当时的大客车是中置发动机,司机的右边是内置的引擎舱,没有副驾驶,就算有跟车不仅仅有女性的售票员,还有换班的司机。学徒开不了大客车,大客车人命关天啊,换班司机可不是学徒,是要睡觉的,没法坐在司机右边帮助看交通图。

而小客车上坐的是领导,也不会帮你看交通图。

当然,对于红旗那样的高档轿车,领导是坐后排的,坐副驾驶的大概是秘书。

但是,那种高档车咱也接触不到,不知道。

对于伏尔加,上海轿,乃至后来的桑塔纳,领导一般是坐副驾驶的,那时候的车空间比较局促,睡觉不是很舒展,而坐前排视野开阔不压抑。

所以,这时候对司机的要求重要要求就是---熟路。

所以,当时的司机(当时的司机是一种职业,是饭碗),家里都有若干本翻得卷边,磨得稀烂的交通图册(一般买这个交通图册是可以报销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汽车慢慢的走入了家庭。

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买了私家车,开上了车。

对于这种人,开车只是一种技能,而不是一种职业。

让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去摩擦交通图册可不是好办法。

这时候,行业相关的技术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

一、定位技术的诞生

70年代为了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进行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美国开始研制“导航卫星定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简称全球定位系统。年,美国国防部开始设计、试验。

受年韩国的一架客机因导航系统故障误入苏联领空而被击落的影响,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宣布,一旦GPS建成将开放给公众使用。由此开始,GPS民用大门逐步开启。

  年,美国对GPS采取降低C/A码定位精度的选择可用性(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技术,故意降低GPS的定位精度,以防止未经许可的用户把GPS用于军事目的。年初俄罗斯政府宣布GLONASS将全面支持民用,不对用户进行收费,而且没有美国方面的SA技术限制。年前,出口美国之外的GPS终端都需要许可证,在美国GPS制造商联合的美国GPS工业委员会(USGIC)的努力下,年后9月1日后美国商务部不再对民用GPS出口进行许可证限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开承认拥有KAL007号航班的飞行记录器,并于年将其归还给韩国。 国际民航组织经过新一轮的独立调查后在年提出最终报告。调查小组发现,KAL007号航班在安克拉治起飞后一直到被击落,一直使用HDG(磁航向)模式做为自动驾驶的导航,也就是说客机在起飞后机长并没有执行标准飞行模式,将HDG(磁航向)模式更改为INS模式(惯性导航系统),这是导致KAL007号航班偏航进入苏联领空的原因。

年2月4日,第一颗GPS卫星发射成功,到年底建成了实用的GPS网,即(21+3GPS)星座,并开始投入商业运营。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已经布设完成。

民航领域全面采用GPS导航的条件已经成熟。

具体情况,还希望民航大佬们指正。

二、电子科技的发展

在MOS管技术诞生之后,存储器分为了两大类,易失性内存,非易失性内存。

后者在掉电之后,可以通过FLOTOX(Floating Gate Tunneling Oxide)MOS管即浮栅隧道氧化层晶体浮栅上的电荷存储信息,并且可以通过浮栅延长区的下方有个薄氧区小窗口,在外加强电场的作用下漏极与浮栅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电子流动,继而达到对存储单元的“擦除”与“写入”操作。

早年的非易失性内存内存都是EPROM同EEPROM,前者擦写不便,后者容量很小。

Intel于年首先开发出NOR flash技术,彻底改变了原先由EPROM和EEPROM一统天下的局面。紧接着,年,东芝公司发表了NAND flash结构,强调降低每比特的成本,更高的性能,并且像磁盘一样可以通过接口轻松升级。

这样,逻辑磁盘有了在车上出现的可能。

只要把闪存设备做成FAT格式,如果容量足够,就可以在车载设备上使用了通用的OS(操作系统)使用应用软件了。

这时候,微软于年推出Windows CE 1.0,Windows CE1.0是一种基于Windows 95的操作系统,其实就是单纯的Windows95简化版本。

它对硬件配置要求低了很多。

我当时负责车载收音机、类似这样的(图片还是来自上面的帖子,侵删)

车载磁带卡座播放机的(后来转型到车载CD播放机)

我顺便解释一下车载磁带卡座,车载磁带CD座。

早期的车载音响是播放磁带的,磁带被竖直方向侧着插进中控台上的磁带卡座的插槽中(跟台式的磁带卡座不同,台式有两种,低端的机型是把磁带立着放进打开的磁带舱门中,高端的机型是吧磁带平着进弹出的磁带托盘中)。

但是,用磁带播放录音有严重的失真问题(实测THD能低于10%就算很优秀了)同噪音问题(因为磁粉的本底噪音,磁带播放机加的信噪比也就60dB左右)。

噪音问题,虽然有杜比降噪系统(分为杜比B,杜比C,一个效果好过一个)采用非线性的录制来提升动态范围,因为信号在还原的时候别加强了,把信噪比提升到70dB(杜比B)同80dB(杜比C),但是非线性录制不可避免的带来失真更加恶化。至于我们的在测试标准的制定时都是很投机取巧的-测试信噪比的时候,用大信号;测试失真度的时候,用小信号。

其实,传统的LP胶木唱片也有同样的问题。

当然,有些所谓的金耳朵喜欢传统音乐(存储播放)媒体方式的失真,说这种失真丰润、温暖、饱满。。。。。反正我受不了。

无论如何,当年SN达到96dB失真度低于1%的CD面世的时候,它立刻在汽车上受到了欢迎。

开车的人一般可不是什么有金耳朵,他们一般可不玩什么胶木唱片。

但是,车载CD跟家用CD有个最大的不同,播放盒环境。

CD需要激光头准确一直维持在唱片反光层上方1.6mm的地方让激光恰好聚焦在唱片上,限于当时还没有数码系统,伺服机构是模拟的,当时的伺服系统的伺服能力(聚焦、循迹等等能力)还很弱。

而汽车上的环境不同于家庭。

一脚急油,可能车辆会剧烈的抖动。

路上的石头可能令车辆颠簸。

以上情况都会令激光不是聚焦在唱片上。

所以,车载CD上都会有专门的BUFF,提前把前面读取到的音频数码流存储在其中,在CD因为抖动、颠簸等等因素导致没有读到唱片上码流的时候,因为实际上CD是播放BUFF中的码流,所以音乐播放不会中断。

限于以前的集成块集成度不高,所以BUFF容量不是很大。

BUFF中只能存很短的数码流如果长时间没有读到碟片,音乐还是会中断的。

这个BUFF,最早是SRAM做的,价格昂贵容量低(论Kbit的。

后来,有了DRAM,就普遍都改用FP DRAM芯片做BUFF了,一片4Mbit。

后来EDO DRAM被引入了市场,有了一片16Mbit的芯片。

再后来SDRAM也来了,有了一片64Mbit的芯片。

当然,CD唱机最终被MP3播放机赶出了市场,然后MP3播放机又在所谓MP4播放机,手机赶出了市场。

我在这个回答中提过我做唱机同MVP播放机的经历

为什么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

顺便说一下一个代沟问题(或者领域差别)。

内存、外存。

很多年轻人跟我争论,说能够直接寻址的是内存,间接寻址的是外存。

诚然,对于程序员来说,是这样的。

八十年代改开以后,因为当时国内缺乏设备制造能力,而消费电子的生产线上的设备国内要么能够生产(比如皮带、马达、各种支架、桌椅板凳),要么轻便方便运输(比如电子仪器),消费电子是外资投资相当青睐的领域。

沿海地区电子厂是遍地开花。

那些工厂有很多规模很大,产量也很大,但是性质是三来一补。

三来一补是“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简称。由外商提供设备(包括由外商投资建厂房)、原材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中国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力。

这种工厂不涉及到产品设计,但是,培养了大量熟练的产业工人同生产工程师(PE production engineer),甚至九十年代的第一批电子产品设计师,多数都是八十年代的PE转型升级而成。

因为不涉及到程序概念,更没有懂什么寻址的事情,内存、外存,是个物理概念。

设备里面的叫内存,设备外面的叫外存。

以数码相机诞生时为例,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商业化数码相机是年柯达的DC40,用4节AA电池,分辨率为756×504≈38万像素,也只有内置的4MB闪存,叫做内存,附送的SD卡叫外存。(年推出的富士DS-1P可以算是世界上首台使用闪存存储介质的相机,这一存储模式沿用至今,也成为了目前相机存储信息的第一方式。当然此时的DS-1P并非零售商品,绝大多数人都是无缘购买)。

这种叫法,消费电子行业内,无论是工人、销售员,采购员、工程师、老板都是这样,一直到我将要提到的车载电脑,还有后来的手机行业(我很多这些领域的老同事后来都纷纷转行去做手机了,他们把RAM叫运存,把机身Flash叫内存)

后来,因为习惯用使用电脑、具有编程思维的八零后、九零后掌握网络话语权之后,就吧电脑领域的术语定义带到手机行业了。

所以,导致了不同人对内存、外存、运存定义的冲突。

很多年轻人说手机厂把flash叫成内存,是为了冒充RAM的无良商家行为。

先不说是否可能会误导别人(以现在为例,手机FLASH的最低容量是32G,但是,32G RAM的手机,有人信么?)

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这样叫内存的。

更况且,以前,RAM按单位价格算,比FLASH便宜得多啊。毕竟以前FLASH还是稀罕之物,而RAM(是指DRAM)是烂大街的,当时厂商能DRAM生产芯片厂商很多,美国、日本、欧洲、台湾都都有,不像现在,只有三星现代美光几家(其他DRAM厂商因为规模小,导致成本高,品牌价值低,所以慢慢都转产甚至倒闭了)的加上是SLC的(每单元擦写寿命十万次以上,不像现在的MLC FLASH,每单元擦写寿命上千次而已),当年,一台4MB flash的数码相机几千块,附送的6M的SD卡单买要几百块,谁会用贵的东西冒充便宜的东西呢?

其实,内存、外存、运存这些名称,分别指代什么,我并不纠结,只要对方能明白意思就行。

车速单位也一样。

我反感的是非要拿自己定义来指责别人错。

我说我家小白、小黄每天都啃骨头。

我指的是两条狗。

张三说他家双胞胎儿子叫小白、小黄,才一个月,别说啃不了骨头,连饭都不会吃,非要说我说胡说八道。

这不是没事找事杠么?

再回头说车载电脑。

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听说,国外有厂商发明了车载电脑,安装原来中控台上的车载音响(车载磁带播放机,车载CD播放机,车载收音机)的位置,能够播放音乐,导航。

当然,这个当时非常昂贵,高端的不仅比很多台式机贵,甚至比很多笔记本电脑都贵。

因为很贵,好几千元一台,加上本质上是一台基于简化版windows95(嵌入式windows)的所以取了个高大上的名字-车载电脑。

为啥?因为几乎专车专用,因为是安装中控台上的上,取代原来车载磁带播放机,车载CD播放机,车载收音机。

所以,也叫中控台导航仪(其他的功能,比如播放音乐,这个功能跟原来的磁带带播放机,车载CD播放机。至于播放视频。。这个功能不实用)

谁在开车的时候看视频啊?

不开车的时候在车里看视频?

我们接触了很多熄火实用车载音响导致电瓶耗空不能启动的案例,也听说过司乘人员一直怠速着车听音乐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

因为每个车型中控台上为之预留的位置不一样,导致为每个车型(车系)需要专门设计,专门开模,导致单一型号产量低,导致有大量的一次性成本(比如设计费用,模具费用)必须分摊在每台设备上。

所以,厂商在定价的时候,会预留很多的毛利空间,甚至达到物料成本几倍的毛利。

注意,是毛利。实际上因为销量低,产量也不高,导致生产效率也不高。所以,一次性成本(费用),还有生产相关(包括质检)费用分摊之后,未必有多高的净利,甚至是亏损的。

年广东深圳,成立了一家以电子地图、位置服务的公司,叫x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我不带货,不搞推广,所以不写具体名字了)。

当然,他们背后的技术支持我不知道,毕竟,我本来负责车载收音机、车载磁带卡座播放机的(后来转型到车载CD播放机),对于车载导航机,我只负责硬件整合,直接从方案公司拿方案,接触不到核心信息。

把中控台导航仪上的电子地图更新为国内的,就能在国内使用中控台导航仪了。

他们开始了把交通地图电子化的道路。

终于,也有了针对国内市场的中控台导航仪。

当然,界面还是英文(缩写),比如,当然,常用导航的老司机们,Navi,start,enter、ESC这几个按键还是认得的,因为是基于windosw的,所以也不难猜。

虽然,最早的中控台导航仪很难用。

1、打字效率低,原因如下。

早期的导航仪上没有虚拟键盘,所以不像手机上虚拟键盘上有那么多按键,选字母是用方向键来选择的。

当然, 又来有电阻式的触摸屏,可以手写输入,但是体验依然很差。

a、因为当时缺乏AD转换技术,最早的电阻屏是矩阵扫描式,分辨率很低,电阻屏上一个点,相当于显示屏一个块,所以,写出来的字,都是以马赛克的样式显示出来。(注意,不是显示屏的问题)

b、当时的工艺很差,最早的电阻屏弹性等等参数控制得不好,有的屏有的地方需要很大的压强才能让上下两个导电层接触,以至于,早期的电阻屏都配了钝头的写字笔(不是现在那种尖头的写字笔,大概像现在的笔屁股)以提高压强。

但是,电阻屏是软性屏(因为需要变形),划多了屏幕就花了。

以至于到了后期导航屏幕写字的区域就变成毛玻璃效果了,很丑,要么只能听语音左转右转。

2、多数地方找不到,那时候交通地图电子化的工作还是早期,很粗略,很多地址搜索不到,很多路也没有。

但是,对于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他们多数需要跑业务(包括售后),需要临时去自己不熟悉的地方。

因为当时车载导航仪是高科技产品,很贵,都是门店的技工安装的,所以GPS天线的可以粘在车顶,LNA放大器的线走粘着A柱外面下来,安装位置很理想(面朝天空,下面有大块金属做接地面,此外,车顶可以做到汽车本身对任何方向的GPS卫星都没有遮挡,还远离高压包、火花塞这些电磁波辐射源,金属车顶对空间中杂散电子波有涡流效应的还吸收作用。),所以,不会有GPS坐标定位不准或者定位不及时的问题。。

但是,

3、因为早期电子地图的粗略草率,地图定位不准的问题还是时有发生。

但是,体验再差也得忍。

有了车载导航仪,他们就能够通过大哥大向对方问到一个能够搜索到的地址(),然后一手方向盘,一手档杆(那时候的车都是手动挡)开到那个地址,再大哥大问路开到对方门前。

这样免去了开车途中一次次的瞎绕圈,一次次劳而无功的问路。

甚至,有些司机,尤其是老板娘们(特指女性老板,很多先富起来人开的公司是夫妻档,有时候妻子也要跑业务的),装在中控台上的车载导航仪可是驾驶中的救命神器。

没有它就没法开到目的地。

(以珠三角为例,当时书店卖的地图,除了广州市地图,其他地市的地图都十分粗略,什么路都没有,最多只标个乡镇名称),开车全凭方位感同直觉。

此外,早期因为资金缺乏,道路建设很少,所以,道路变化也很少,没有地图更新的需求。。要不然老司机们也不会一套(多册)分省交通图册用多年了。

我有段时间着某老板到处走街串巷拜访客户,他开车带着我一脚油门一脚刹车满世界狂奔,我拍马屁的说“哇,你真是活地图啊,哪里都熟”他回了一句“熟个狗P,都是几千升汽油烧出来的”,

PS:啥啥以前的车要爱惜因为不经操,现在的车不要爱惜因为经操,这点我是无法认同的。以前的车也有经操的,至于爱惜不爱惜,跟车主的时间观念、金钱观念有关。我说的四十年前的这位老板开车就很狂躁。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建设飞速进步,建筑越来越多,地名也越来越多。

当然,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堵了,并且,频频施工。

同时,油价越来越高,人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宝贵了。

80年代的时候,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在那个时候国内的油价和现在完全没有可比性。因为那个时候的油价不怎么敏感,毕竟私家车实在是太少了。有私家车的人大多都是非富即贵的。所以当时柴油和汽油都是原来的商业部统一购买统一销售的。并且最初的时候国内也只有66号汽油和70号汽油。价格方面因为使用的是汽油票,价格在1毛钱一公斤汽油左右,当时的一公斤汽油和现在的1.2L汽油差不多。因为私家车非常稀少,所以当时国内的加油站也比较少,在年的时候,国内的加油站只有座上下。

注意,那时候连普通桑塔纳都要二十多万。

以至于同车价相比,油价忽略不计。等到了90年代,国内呈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国家也对原油和成品油都进行了改革。当时国内的各种行业和经济成份都开始涉足加油站。彼时加油站的数量开始不断的增加,在年的时候,国内的加油站数量就突破了4万座。到了这个时候90号汽油也在国内的加油站出现,价格方面,年到年之间,基本都在一块五毛钱到两块钱左右。

再接着就到了年了,这个时候一个最重大的变化出现了,那就是中国石油以及中国石化这两个大集团成立。这两个集团的成立也就有两桶油的概念。两桶油的组建带来的是不断的扩张以及遏制不住的汽油价格。 在年3月份到年的3月份,这10年的时间,国内的92号汽油价格从2.5元到8.33元,这个涨幅十分的惊人。

同时,车价是节节下降。

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做业务的人越来越多,业务人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

以前主要比的是业务人的眼光,现在比的主要是业务人效率。

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了,拿到一单赚半年的情况很少了。

业务人必须到处奔波以寻求更多的商业机会。

所以,开车人越来越在乎节约时间同油费了。

所以,

1、有了不断熟悉新路新地名的需求。

2、有了寻找耗时最短路径需求(当时这个需求还仅限于了解道路施工情况)。

这样,就有了手动更新地图的需求。

后来,有厂商就设计了可以手动更新地图的中控台导航仪。

具体就是把导航地图装在可插拔的CF卡中,然后把CF卡插在中控导航仪上使用。

这里我要提另外一家公司,不是前述那家公司,不要搞混淆。

年7月,某德软件有限公司成立。

年8月,某德与某信AW、某士Ten等公司合资成立“北京某迪菲导航科技有限公司”。

年1月,某德开发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采集工具和编辑处理平台。

年6月,某德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导航电子地图甲级测绘资质的民营企业,并通过ISO认证。获得甲级测绘资质后,某德开始大规模采集数据,逐步构建了一个优质的数据库。

年6月,某德成为国家甲级测绘资质单位并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导航电子地图甲级测绘资质的民营企业。

年8月,某德收购中国领先的基础地图服务提供商北京某盟科技有限公司。

年8月,某德开始向宝马、本田等车型提供导航电子地图。并为新浪和Google等网站提供本地搜索服务。

年5月,某德全资收购厦门纳维特科技有限公司

如果想更新地图的话,把卡拔出来送到厂商那里去更新,如果有新版的地图,花上更新就能更新地图。

当时一百块钱什么概念呢?

珠三角一般电子厂流水线工人工资的行情是两百多元,加班费一块钱一个小时。

=====

现在,我要提另外一个领域的技术发展了。

三、通讯技术的发展。

美国人baiA. G. 贝尔于年发明的。他用两根导线连接两个结构完全相同、在电磁铁上装有振动膜片的送话器和受话器,首先实现两端通话。但通话距离短、效率低。

年出现了炭精送话器,使电话机送话器效率大大提高。受话器结构也有改进。最早的电话机是磁石电话机,靠自备电池供电,用手摇发电机发送呼叫信号。

年出现共电式电话机,改由共电交换机集中供电,省去手播发电机和干电池。

年出现了旋转拨号盘式自动电话机,它可以发出直流拨号脉冲,控制自动交换机动作,选择被叫用户,自动完成交换功能。从而把电话通信推向一个新阶段。

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了按键式全电子电话机。除脉冲发号方式外,又出现了双音多频(DTMF)发号方式。随着程控交换机的发展,双音频按键电话机已逐步普及。电子电话机电路正在向集成化迈进,话机专用集成电路已广泛用于话机电路各组成部分。各种多功能电话机和特种用途电话机也应运而生。

注意,传统的电话,采用的是模拟电话,用的技术是电路交换。

只要你出物理上接入了这条电信,你就能跟对方通话。

所以,在战争年代,可以派我方通讯兵跑到对方的电话线路上,把听筒接到对方的电话线上窃听对方通话。(以前有战争电影反映过这种情况)

双向都不鉴权的,你说你是谁,我就信你是谁。

你说你是张司令。。。。

真的假的,通过听对方声音听所说内容判断。

70年代初,贝尔实验室提出蜂窝系统的覆盖小区的概念和相关的理论后,立即得到迅速的发展,很快进入了实用阶段。在蜂窝式的网络中,每一个地理范围(通常是一座大中城市及其郊区)都有多个基站,并受一个移动电话交换机的控制。在这个区域内任何地点的移动台车载、便携电话都可经由无线信道和交换机联通公用电话网,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都可以同世界上任何地方进行通信

现在民航通讯还是用这种不鉴权的方式。

年代初,第一代移动电话技术开始应用。仅在欧洲,就有北欧的NMT,英国的TACS,西德等国使用的C-450, 法国的Radiocom 和意大利RTMI等。

国内主要有两种制式:一种是跟随欧洲使用的TACS,另一种是美洲的AMPS。抗干扰性能差,不能上网。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侵删

模拟对讲机彼此是不鉴权的,同一个信道即互相可通讯。

模拟蜂窝电话时代,因为涉及到费用的问题,是要鉴权的,但是也仅仅是基站通过信令通道用频分多址方式移动台做简单鉴权,但本质上也是移动台说自己是谁基站就信你是谁。(用户,运营商,是业务概念,基站、移动台,是技术概念),串号很容易发生(同一个信道就会串号)。

甚至,一个移动台监听其他移动台的通话也很容易,同信道即可。所以,通话终了,必须及时拆线(包括无线和有线链路),尽快释放信道,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拆线过程决定于移动用户与市话用户哪个先挂机,与主呼、被呼无关。

盗号也很容易,倒不是为了诈骗,而是为了盗用别人话费打电话(八十年代电话费太特么贵了)。

此外,当时模拟蜂窝电话的标准众多互不兼容。仅在欧洲,就有北欧的NMT,英国的TACS,西德等国使用的C-450, 法国的Radiocom 和意大利RTMI等。用户的手机无法在其他标准的网络上使用,造成很大的不便。

年7月1日,发生一件大事:欧洲单一法案生效。

年6月起,欧洲多国签署《申根公约》,消除过境关卡限制,使会员国间无国界。

公民无国界,但是,移动电话却有国界。

此外,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数字蜂窝电话诞生了。

由于这个原因,西欧国家开始考虑制定一个统一的下一代移动电话标准,以便能够提供更多样的功能和使用户漫游更加容易。最开始标准起草和制定的准备工作由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负责管理。具体工作由年起成立的一系列“移动专家组”负责。GSM的名字即是移动专家组(法语:Groupe Spécial Mobile)的缩写。后来这一缩写的含义被改变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以方便GSM向全世界的推广。

年5月GSM成员国达成一致,确定了GSM最重要的几项关键技术。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从CEPT接手标准的制定工作。年第一版GSM标准完成。年1月,芬兰的Oy Radiolinja Ab成为第一个商业运营的GSM网络。亚洲最早的GSM运营网络是香港电讯CSL,。GSM的推出推动了移动通信的普及,用户持续快速增长。年,全球用户达到1千万,年,达到一亿。

数字蜂窝电话同模拟蜂窝电话有一个重大的区别:不仅可以用于语音通讯,还能传输数据。移动电话,变为成了手机(手持智能终端)。

在2G网络的时代,联通、移动的2G都是GSM网络。后来GSM升级到GPRS了,56~115Kbps,10倍于GSM的速度。

电信2G网络是CDMA网络制式,速度比移动、联通的GSM快,理论上是联通2G网速的2-3倍。

这个速度放在现在什么也干不了,顶多就是看看文字。

手机上常用的跟网络有关的软件是手机QQ和浏览器,音乐播放器。很多人用手机浏览器看小说,浏览器一般开无图模式,UC浏览器还有服务端压缩省流量功能。每个网页加载时会显示所用流量,一般几K到20多K。

当然,当时资费也很贵,我开始用手机上网的时候,一兆流量要一块钱。

不过,当时的应用很省流量。

我当时的诺基亚手机(如上图)上有内置QQ的,我当时用手机挂一天QQ,几十KB(我不用手机聊天,只是挂着怕有人有事找我)。我用浏览器上外国网站看一晚上高尔夫或者网球比赛的比分直播(国外有网站会有比分直播),也是几十KB。

我去论坛发个没有图片、没有外链的帖子,几kB,十几kB(同帖子篇幅有关)。

我周末在论坛灌一天水,几十KB(一天写几个长篇算不得了),抬一天杠,也不过百来KB(因为回帖稍多)。

一周也就八九天需要用流量,费用还承受得起。

四、手机技术的发展:

66号公路是美国的一条从芝加哥到洛杉矶的旧高速公路,长达3,450公里,横穿整个国家,跨越了8个州。它的传奇经历广为流传,尤其对于那些驾车爱好者来说仍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

ROUTE66地理信息系统公司,它是一家创建于年的私人企业,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借用了Route66的标志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地图及导航软件。

  ROUTE66导航软件就是ROUTE公司的产品,可以说是当时S60操作系统上最好用的导航软件。实际上它分为两部分:一是导航软件即Route66.Mobile.v7.3.545.Multilanguage.S60v3.x.SymbianOS9.x.Cracked.UnSigned.SIS文件;另一个就是地理地图了,所以两个软件要都装上才行。

  Route66.Mobile.v7.3.545.Multilanguage.S60v3.x.SymbianOS9.x.Cracked.UnSigned.SIS下载到电脑后,经过签名就可往手机你安装了。一是可以直接在电脑上通过PC套件安装;二是放在存储卡上,然后通过手机文件管理器安装,因文件比较大安装位置都选在卡上。

  导航软件安装好后再装ROUTE66的地理地图,中国地图文件名一般为China.prm(网上有很多地方下载,Baidu搜一下Route6M或Route6M即可),有346M的新地图和216M的旧地图,都可以使用(有人反映346M的地图有时好出问题)。下载到电脑后,可通过数据线或读卡器,储存到手机卡中,存储路径为E:System/apps/ROUTE66/maps,如果没有该文件夹自建一个。注意:在电脑上要设置显示隐藏文件,否则看不到手机E:盘的system文件夹。在室外先使用(最好是推开滑盖,因为GPS模块在滑盖上方,这样效果更好)功能表-工具-GPS数据找到卫星信号后不要退出,再进入功能表,打开R66导航软件,这样就可以进行定位和导航了!

但是,很快费用问题就要来了。

年11月5日,google发布了Android 1.0 Beta.在年11月5日这天,谷歌公司正式向外界展示了这款名为Android的操作系统,并且在这天谷歌宣布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联盟组织,该组织由34家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以及芯片制造商共同组成。这一联盟将支持谷歌发布的手机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将共同开发Android系统的开放源代码。

在年,在GoogleI/O大会上,谷歌提出了Android HAL架构图,在同年8月18号,Android获得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批准,在年9月,谷歌正式发布了Android 1.0系统,这也是Android系统最早的版本。

发布系统之后不久就有一款搭载Android 1.0系统的手机面世,手机是由运营商T-Mobile定制,台湾HTC(宏达电)代工制造,叫T-Mobile G1。T-Mobile G1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手机,手机的全名为HTC Dream。这款手机采用了3.17英寸480x320分辨率的屏幕,手机内置528MHz处理器,拥有192MB RAM以及256MB ROM。

但是,实际上手机市场是以诺基亚为首的厂商的功能机(feature phone)的天下。

至于智能机这个当时不大的市场是苹果的iphone的天下,乔布斯定下的规矩是,除了苹果,没人可以在神圣的iPhone OS上开发原生应用。留给第三方开发者的,只有当时还没成型的HTML 5。乔布斯对此的说辞是,“我们准备了一个美妙的故事,你甚至不需要SDK,马上就可以为iPhone开发APP了!

当时开放平台的smart phone平台Symbian系统。

这里要会涉及到智能机之争的问题。

我先介绍背景知识。

系统,是操作系统(OS, operation system)的简称,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操作系统需要处理如管理与配置内存、决定系统资源供需的优先次序、控制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操作网络与管理文件系统等基本事务。操作系统(OS)也提供一个让用户与系统交互的操作界面。(UI,ueser interface)

注意,这个操作界面甚至不需要显示器,哪怕一个没有来电电话显示总机,它也需要用实体按键、按键说明、喇叭、麦克风来提供UI给接线员操作。

最初的电脑没有操作系统(OS),人们通过各种按钮来控制计算机,后来出现了汇编语言,操作人员通过有孔的纸带将程序输入电脑进行编译。这些将语言内置的电脑只能由制作人员自己编写程序来运行,不利于程序、设备的共用、复用。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就出现了操作系统,这样就很好实现了程序的共用,以及对计算机硬件资源的管理。

有没有操作系统跟是否智能设备两回事,操作系统的目的是解决程序、设备的共用的问题。

如果不需要程序、设备的共用、复用,操作系统的功能可以由应用程序自行完成。

实际上,有些设备就是这样,俗称裸奔。

而有操作系统的设备,也可能很简单,一个小小的单片机+uOS搞定的可能只是一个遥控器、一个对讲机、一个无绳电话、一个健康手环。

智能手机(smart phone),其实是个商业个概念。

最早提出smart phone概念的其实是一家台湾厂商在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个人数字助理)上发展的,基于windows CE的,能打电话的PDA。

它的一代代的手机,以x86命名,但是跟英特尔的x86 cpu没任何关系,体积同屏幕都超大,本质上一个能打电话的大型智能PDA,在商务上很受欢迎,但是因为价格昂贵(几千块一台),工艺上、营销上以及厂家自身实力的原因,没有流行开来。

大型厂商中最早提出智能手机的概念的是苹果,把自己的手机称为智能机(smart phone),传统的主流厂商的手机称为classic phone(传统手机),本质上是个商业噱头。

传统的手机厂商不会主动提出这个概念,也不能接受这个概念,智能装着不知道。

因为,传统手机厂商都是机海战术,尤其是诺基亚。

以塞班为例,跟iphone同期销售诺基亚都已经塞班系统了,如果诺基亚宣称用塞班系统的都是智能手机,那么,肯定是笑话,因为诺基亚的低端机型肯定没法谈得上智能。

如果诺基亚强调自己高中低机型的差别,说高端机是smart phone(智能手机),低端机型是classic(传统手机)。因为手机是数码市场,大家都求新求高科技,这样无疑会影响中低端手机的销量),所以,诺基亚一直没有跟进智能手机这个概念。

此外,因为传统手机厂商是机海战术,不同机型之间的差异很大,不利于程序、设备的共用、复用。导致大量的功能,甚至主要的功能,都不是用应用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在内部以模块的形式出现。

当然,可以用很麻烦的方式安装应用,也能够在九宫格中增加一个相应的按钮,或者下拉菜单增加一个相应的菜单,但是,应用率很低,只有玩机一族的小市场。

就像BBA汽车跟特斯拉汽车,BBA汽车也可以通过改装汽车得到眼花缭乱的功能,但是,那是属于改装车市场,并非主流市场。

可以说,智能机市场的围墙是苹果推翻的,之前的厂商,只能说把智能机市场撬开了一道缝而已。

诺基亚是一直到被苹果手机明显侵蚀高端市场之后,不得已才接了智能手机这个概念,把高端手机称为smart phone,而把中低端手机称为feature phone(功能机)

一个smart,一个feature,,这个可比classic(传统)手机好听多了。

再回头说android。

谷歌发布的Android 1.0系统并没有被外界看好,甚至言论称最多一年谷歌就会放弃Android系统。

年初,谷歌在伦敦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面向iPhone及其他平台推出免费导航服务。

年6月7日,乔布斯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iPhone 4,这是一款划时代产品,是iPhone推出以来真正完善的产品。上面内嵌有基于谷歌地图导航(Google Maps Navigation)的地图导航功能,因为互联网厂商在用户体验方面的前瞻性跟优越性,导致其体验远远优于传统的中控台导航仪。

注意,是免费的。不过,只能在国外用。

这时候,我要提一下前面提到的某德公司。

年9月,某德成为苹果在中国的地图服务提供商,并于9月24日正式上线服务。

免费导航的时代来临了。

地图免费,但是使用可不免费。

当时还没有离线地图包,手机在线式导航优缺点都很明显。

优点,实时更新,哪里修路,哪里堵车,很快就能知道。

像以前那样开到死路倒车倒几公里的情况很少很少了。

缺点,很耗流量。

当时的流量费很贵很贵,一兆要一块钱,而导航在当时算是非要耗流量的应用了。

做个对比,

十年前我的诺基亚手机上也是内置QQ的,我当时用手机挂一天QQ,几十KB(我不用手机聊天,只是挂着怕有人有事找我)。看一晚上高尔夫或者网球比赛的比分直播(国外有网站会有比分直播),也是几十KB。

发个没有图片、没有外链的帖子,几kB,十几kB(同帖子篇幅有关)。

我周末在论坛灌一天水,几十KB(一天写几个长篇算不得了),抬一天杠,也不过百来KB(因为回帖稍多)。但如果我开一天车,一天要几MB。

一天几块钱,这个费用我可承受不起。

另外,以前用手机导航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卡顿。

我老婆开始是用她的iphone 4导航,经常错过路口。

因为我经常坐在副驾驶,所以,我知道不是她没有经验导致。

经常到了路口,导航的图像还是之前的样子(没有到路口的时候)没有变化,也没有语言提示。

当时我分析原因,找到如下几个可能

1、以网络不畅或者网络延时导致(最早的手机地图没有离线地图包),2、GPS信号定位弱(手机的GPS天线,不像专用的导航仪那么大,工作条件也没有专用的导航仪那么理想。

经过测试,在导航手机边上放一个手机,只运行一个GPS定位软件(没有地图,只显示GPS定位的坐标的软件),然后坐在副驾驶,,我发现原因2确实存在,但不是主要的。

所以,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网络不畅或者网络延时。

一直到后来新版的地图导航支持离线地图,问题依旧。

我发现存在第三个原因。

当时的手机硬件配置不足。

10年前,还是iphone4的年代,iphone4用的SOC是苹果A4,其CPU速度为DMIPS(Dhrystone Million Instructions executed Per Second,主要用于测整数计算能力)

其GPU采用200MHz PowerVR SGX535图形处理核心,三角形生成率万/秒,像素填充率3亿/秒

做个对比,骁龙810的CPU是0DMIPS,CPU快了20倍。GPU是adreno 430,像素填充率为60亿/秒,三角形生成率为5亿/秒,快了20倍~35倍。

骁龙810 CPU比iphone 4的A4 快20倍,GPU被A4快了快了20倍~35倍

现在的CPU,又比骁龙810强到哪里去了

苹果iphoneX用的 A12 CPU geekbench 4的性能是骁龙820的大概2.8倍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威锋你的手机处理器(SOC)到底有多强?最新Geekbench 4天梯图(持续更新)

iphone 4 的 CPU大概只有 iphone X CPU性能的六十分之一。

模拟导航效果看上面的模拟导航视频,留意这个按钮,

我一直没按暂停, 是软件自己走走停停的,比较卡顿。

我做导航,会做对比,所以比较敏感。

再附上另外一个机型的最严苛条件下的测试视频

很多老用户都没有卡顿的感觉,坦白说,这是容忍度的问题。

早些年VCD大行其道的时候,对于好的片源,大家也没有说画质不清楚。

现在谁还能忍受VCD的画质?

为啥手机导航卡顿,而中控机不卡顿呢

这十年来,手机CPU有了飞速发展,性能增强了几十倍。

中控导航呢?本质上是台车载电脑,中控导航呢?本质上是台车载电脑,中控导航呢?本质上是台车载电脑,中控导航呢?本质上是台车载电脑,

酷睿i7-970频率3.5GHz,GK4单核得分约为606分,而酷睿i9-K频率5GHz,单核得分分,10年来单核性能提升了一倍多点。

国外播主What's a Creel?使用K10架构的Phenom II 810处理器与酷睿i7-H处理器做了对比,前者是09年发布的,4核4线程,2.6GHz频率,后者是去年发布的,6核12线程,频率2.2-4.1GHz,前后加起来跨度正好十年了。

从视频最后部分的结果来看,Pheonom II 810处理器的CPU性能是每秒413.61亿指令,酷睿i7-H处理器是每秒亿次指令,算下来是前者的性能的7.633倍。

扣肉已老:10年来CPU性能有变化吗?_-泡泡网因为电脑CPU早早的碰到天花板了,10年的电脑CPU比现在的CPU远远没有强那么多,只增强的几倍而已。

反正车上有电,散热也不是问题(散热压力再大能够比得上发动机?)

而中控导航仪,本质上就是一个车载电脑,所以,十年前的中控导航仪不会卡,而手机会卡。

我用A5 CPU的itouch 5做占用率测试,做连续截屏的操作,CPU占用率都接近100%

所以,我个人还是用中控台上导航仪(当然,我说假如客户的车、公司的车上有中控台导航仪的话,我自己的车是不装导航仪的,原因很简单。。。穷)

但是,历史会进步的。

随着EDGE(俗称2.75G)的引入,速度可达384kbps,超过了GPRS(俗称2.5G)的56~115Kbps。

此外,移动公司还开始同时支持CMNET与CMWAP了。

CMNET和CMWAP是中国移动GPRS网络的两个不同APN(Access Point Name接入点名称)。CMNET提供了NAT服务,使用该服务的手机可以直接访问internet。

CMWAP只提供了WAP代理和HTTP代理,手机上网能访问的范围有限,接入时只能访问GPRS网络内的IP(10.0.0.172 )。

CMNET的引入,方便了各个ICP服务器采用分布式的服务,而无需专门为手机应用去在GPRS网络内弄一个代理。

此外,资费也越来越便宜。

根据 @张冬冬 提供的信息。

到年之间移动动感地带MO套餐,每月套餐费16元,包含100MB流量和100条短信,流量只能省内用。 如果开单独的流量包,移动是5元30M、10元70M,全国通用。流量用超后10元1M。

手机终端的技术也在进步。

学生们常用的国产手机有的内置QQ、有的不带,有网页版的3G QQ,很多山寨机是MTK平台的,可以通过斯凯冒泡平台装mrp格式软件),诺基亚功能机能装JAVA软件,包括JAVA版的不能后台运行的QQ)、还有能装更多软件的诺基亚智能机。

未完待续

================

二月份初就开始写这个回答了,一直写到现在。

怀念以前的网站,类似吃一勺太阳这样的问题下,各路大V详细的普及各个领域的知识。

而现在只是一群做题党以及看客们站队喷人求爽。

我费力巴拉做一大盆酸辣羊肉免费给路人吃,

有怕酸的,绕过;

有怕辣的,绕过;

有讨厌羊肉膻味的,绕过,

嫌份量太多的,少吃点,

偏巧很多路人路过的时候喜欢往盆里吐痰。

我不得已删了很多评论,我经常想,我图啥啊?

打字的时候还要小心的在细枝末节求证,还要跟自己各个回答下面看只看了几句话的喷子争论,好累。

惭愧,我所有的长篇都是处于挖坑未填的状态,精力不足,动力也不足。

因为很多记忆中视事情,跟我我上网查实后的情况有出入,所以暂时为发表。

先写到这里,顺便推荐几个完成了的讲往事的回答

从古到今地球上产生过的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古代女人不穿胸罩,如果穿肚兜的话,难道就不怕胸下垂或者外扩?夏天不担心露点么?登入界面中,「登录」和「登陆」哪个正确?

=======================

以前在电脑玩知乎的时候,写过很多长篇,最近都是手机玩,吐槽性质的回答较多。

感谢部分读者支持,以后争取晚上认真写点东西。

=====

词义的演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演变的过程中,是很难说谁是谁非的。

我们知道,很多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比如暴,在战国期间,从日,从出,从廾。上面是一个日,表示太阳,中间两边是两只手,下面是一个“米”字,表示太阳出来了,用双手拨米去晾晒它,捧物在日下曝晒之意。《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暴之。但是,到了后来,就诞生了曝来表达这个意思:冬曝其日。——晋·陶渊明《自祭文》晋·陶渊明《自祭文》。

但是,也有逆流的。

比如,莫,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 。“莫”的古字形像太阳落在草木之中,是“暮”的本字,本义即指太阳落山的时候。引申之则可指晚、一年将尽、时间将尽等的。

《礼记·间传》:“故父母之丧,既殡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

但是,后来诞生了暮来表达这个意思: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乐府诗集·木兰诗》。枝封暮雪。——沈约《桐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唐·杜甫《石壕吏》

但是,之后的苏轼的《石钟山记》却做:至莫夜月明。

苏轼作为大文学家,不知道暮字吗?苏轼有另外一首作品

《暮归》

牛羊久已下,寂寞掩柴扉。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莫,应该不是无知。

实际上,“莫”的古字形像太阳落在草木之中,是“暮”的本字,是一件很有美感的事情。苏轼作为书法家,画家,用莫字,美感未尝不是因素之一。

所以,逆流未尝不可取。

但是,大势终究不可阻挡,现在已经不会有人在用莫来表达日落时分了。

主流词义的转变,我恰好亲身经历了一例。

在我读书的时候,差强人意还都是当褒义词用。《后汉书·吴汉传》 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强:振奋的意思。但是,随着大家开始关注他体育报道,不知从哪个望文生义的体育记者开始,有人把差强人意当做贬义词用。始作俑者是谁我不知道,但是,现在普遍都把差强人意当做贬义词用(尤其是体育报道领域)。

差强人意的词义变化,我身处其中,非常不习惯但是又很无奈。

所有在我出生之前词义变化,都是理所当然的;所有在我15–35岁之间发生的词义变化,都是注定是要改变世界的;所有在我35岁之后的词义变化,都是反人类的。

比如,空穴来风,我从来都认为它是贬义词,,是毫无根据的事情。

战国末期文学家宋玉创作的文学作品《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枳树弯曲的枝丫上会招来鸟雀做窝,空穴之处会产生风。当初明明是贬义。

对于差强人意这个词,无论我如何反感它的词义变化,我都无法左右这个趋势,我所作的只是不用(差强人意)这个词,而采用其他的词语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回到内存这个词这里,我也主张用运存这个词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很多不习惯运存这个词的年轻人,其实自己也没搞清楚内存/外存的定义。

比如,有年轻人说,可以直接寻址的就是内存,间接寻址的就是外存。

其实,这样说,既不了解内存/外存的前世,也不了解内存/外存的今生。

直接寻址方式是在指令中直接指出操作数在内存的地址ID,

间接寻址方式是以寄存器中的内容为地址,该地址的内容为操作数的寻址方式称为寄存器间接寻址。

在RAM中调取数据,既有直接寻址,也有间接寻址。

有年轻人认为, durable storage(永久存储)是外存,valatile memery(易失性存储器)是内存。

那么,很多Non-Volatile Memory(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固态硬盘,其并非drable storage,为啥又是外存呢?

有的年轻人说,可以里面代码可以直接执行的叫做内存,不能直接执行的叫外存。

用parrellel intetface 的Nor Flash就是直接寻址的,那么,他是内存还是外存?

如果它是内存,换成用SPI interface的 Nor Flash,这个代码不能直接执行的,同样是Nor Flash,同样焊在板上,为什么有的是内存,有的是外存?

我来说说内存、外存这两个名词的来世今生吧。

内存/外存原意是intenal memery/extenal memery。

本来其定义就是有机器内部或者是外部决定的。

这个内部,外部,是指机器工作的时候的情况。

有的年轻人可能很奇怪,工作时在机器外部的存储器?磁带机?

我曾经说过,我的老父亲是教授级高工,在早年年曾经被送去去北京做培训,学习计算机,算是中国很早接触到计算机信息的人,我家里曾经有不少废弃的穿孔纸带(估计是写废的信息)

我先说说中国计算机的历史。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当时的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中国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了迅速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三个方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了刚刚归国的国际控制论权威钱学森教授以及在美国有3~4年编程经验的董铁宝教授(他当时是国内唯一真正直接接触过计算机多年的学者)的讲课。

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次)在年交付使用。

最早的电子计算机的程序是一堆固定的电路,只能做固定算法的计算。

电子计算机数据的输入,采用类似手摇计算机的方法,靠计算机外接的机电设备读取读取穿孔卡片,穿孔卡片上用孔来标示信息。

穿孔卡片是美国统计专家[赫曼·霍列瑞斯发明的。用他发明的霍列瑞斯制表机大大加快了美国统计人口的速度。

大体原理就是每个人一张卡片。这个人的所有调查项目依次排列于这张卡片上,根据调查结果在相应项目的位置上打孔。

例如,“性别”栏目下,有“男”和“女”两个选项;“年龄”栏目下有从“0岁”到“70岁以上”等系列选项,如此等等。读的时候,如果没空探针伸不过去,如果有空,探针伸过去接触到水银就导电,然后可以置个1。

IBM早年就是靠左制表机发家的。

到了计算机时代,穿孔卡片也被沿用了。卡片上有定位孔同信息孔,用信息孔来标示二进制的信息:有孔表示二进制的"1",无孔表示二进制的"o"。

数据的输出,也靠在穿孔卡片上打孔。

但是,穿孔卡片太短,排量不了几个孔,的信息容量太小了。

很快被穿孔纸带取代,穿孔纸带比卡片长多了,可以容纳多得多的信息。

这就让存储程序成为了现实。

后来“存储程序”原理,是将根据特定问题编写的程序存放在计算机存储器中,然后按存储器中的存储程序的首地址执行程序的第一条指令,以后就按照该程序的规定顺序执行其他指令,直至程序结束执行。

穿孔纸带也叫指令带,在19世纪主要用于电传打字机通讯、可编码式的织布机以及作为计算机的储存介质。

穿孔纸带上必须用规定的代码,以规定的格式排列,并代表规定的信息。

用机电装置读入这些信息后,对它进行处理。

以八位穿孔纸带为例,,穿孔纸带的每行可穿九个孔,其中一个小孔称为“中导孔"或"同步孔",用来产生读带的同步控制信号.其余八个孔称为"信息孔",用来记录数字、字母或符号等信息。

代码是数控系统传递信息的语言,程序单中给出的字母,,数字或符号都按规定穿出孔来(即信息孔)。有孔表示二进制的"1",无孔表示二进制的"o"。根据穿孔纸带上一排孔有,无状态的不同,便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我们把这一排孔称为代码或字符

这样,程序可以预先编写并且存储在穿孔纸带上,再由计算机执行。

使用不同的程序纸带,就能执行不同的程序了。

从此,计算机不再只能执行固定的程序了。

年,K.M.约翰逊及L.K.安德森等分别报道了具有相当高光电流增益的、均匀击穿的半导体雪崩光电二极管后,光电设备因为读取速度高,纷纷取代了机电设备。

当然,数据也可以记录在穿孔纸带。

注意,虽然以前的计算机体积很庞大,但是,穿孔纸带的读取设备,打孔设备,哪怕是在计算机工作的时候,都在计算机外面,就像现在的打印机、显示器一样,属于计算机外设。

而另外一种计算机的存储设备-磁芯,虽然也能拆卸(以前的计算机体积庞大),但是至少工作的时候,是在计算机内部的。

年,IBM发明了硬盘,这款名为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的硬盘产品体积十分庞大,但容量仅为5MB,总共使用了50张24英寸的碟片。这在现在是无法想象的,但在当时,相比穿孔纸带机,已经算非常非常先进的产品了,其容量相对同时期的电脑应用模式来说已经可以算得上是“海量”了。

此外,因为不像穿孔纸带机那样需要人操作,所以,硬盘存在放在机器里面的可能。

虽然早期的机柜并没有 标准化,IBM的很多大型设备,包括主机,打印机(以前IBM的大型打印机很出名)有高、宽各两米多的机柜,但是深度还是只有一米多,放进一个桌子大的硬盘有困难-早期的硬盘为了防止重力变化磁头同磁盘的间隙变化,只能水平放置。这种桌子这大的硬盘一般的计算机柜也放不下,只能放在房间里。

所以,硬盘依然是外存。

年,IBM成功研发出温彻斯特技术,这一技术奠定了之后硬盘的发展方向。温彻斯特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将磁头、盘片、主轴等运动部分密封起来,形成一个头盘组合件(HDA),密封状态保证了内部组件不会受到灰尘污染;磁头悬浮块采用小型化轻浮力的磁头浮动块,盘面涂润滑剂,实行接触起停。即盘片不转时,磁头停靠在盘片上,盘片转速达到一定高度时,磁头浮起,与盘片保持一定距离。其精髓在于提出了:“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避免摩擦”,现代磁盘也沿用了这一方法。

同一年,几位优秀的半导体青年才俊成立了一家创新公司Intel,并且发明了RAM。

相比以前的磁芯,RAM有巨大的优势,很多公司开始跟进,RAM开始迅速取代磁芯。

年,IBM发布了一款新型硬盘IBM 。这是IBM公司制造出的第一台采用“温彻斯特”技术的硬盘,实现了硬盘制造的巨大突破。不过这款产品规格仍为14英寸,由两个分离的盘片构成,每张碟片容量为30MB。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硬盘容量虽然扩大了不知多少倍,但一直沿用“温彻斯特”硬盘的工作模式,可以说“温彻斯特硬盘”是“现代硬盘之父。

IBM把硬盘由桌子大小变为了微波炉大小,可以塞进19寸的机柜了。(一般的19寸42U机柜的尺寸是600xx,放个微波炉大小的硬盘是够了。

从此,硬盘也变成了内存。

但是,国内对这些动向没人提起,所以,对于我的父辈依然是磁芯=内存,穿孔纸带=外存。

不过,哪怕在国外,计算机也还是一个跟普通人无关的东西,而当时国内更没多少计算机,导致这是也是冷门的知识。

年,苹果的Apple II微型计算机就已经发布并卖得如火如荼,电脑在国外开始跟普通百姓发生了接触。

同一年,中国恢复高考,一个伟人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校也纷纷设立了计算课程。

中国开始打开国门迎接世界,国外的信息一拥而入,在翻译国外信息的时候,RAM的全称随机读取存储器显得过于拗口,既然它等同于早期大型主机的磁芯,那么计算机专业的人士就把他意译为内存了。

年,IBM发售了IBM PC,电脑跟普通人的距离突然拉近了。

=====================

虚拟主播,会是二次元创业的下一个风口吗?

导语

《阴阳师》火爆后的一年半时间,二次元手游的营销思路接近干涸。作为大直播时代诞生的新宠儿,与二次元“意趣相投”虚拟主播会是新的突破口吗?

虚拟偶像价值飙升 风光之下暗藏隐患

提起虚拟主播,我们不得不先聊一下虚拟偶像。早在年,初音未来就已经以偶像标签成功出道,并且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也是至今为止最知名的虚拟偶像。在那之后,以日本V家(初音、巡音、镜音双子等)与中国V家(洛天依、乐正绫、言和等)为首的众多虚拟偶像先后问世,频频活跃在各个领域。发展至今,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IP闭环,虚拟偶像的形象与内容也被广泛应用。

在游戏领域,虚拟偶像的影响力更是强悍。以初音未来为例,年国内授权开发各类手游就超过四款,而与初音IP的联动、主题曲、立绘等内容则已经成为了大部分核心二次元手游的运营常态。不是有句话叫什么来着,“要想富、找MIKU,少做立绘多出歌”。

(上图为17年末与初音联动的二次元手游《永远的七日之都》,凭借这次联动,《永远的七日之都》冲进畅销榜前十)

而随着二次元手游数量的日益膨胀,虚拟偶像也一天比一天变得忙碌了起来,慢慢呈现出供不应求与消费过度的疲态,这并不夸张。虚拟偶像虽然数量不少且都拥有着独立的粉丝群体,但截至目前,能够形成独立消费闭环的不过三五个,大部分虚拟偶像还停留在同人经济的阶层,没有与游戏市场产生更好的化学反应,也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

在这样的态势下,不少精明的厂商已经开始寻求其他的更加新颖、方便的同类途径,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虚拟主播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从实况到代言人 虚拟主播成为二次元手游新宠

虚拟主播诞生于直播红海的大时代,与虚拟偶像的“歌姬”“舞姬”出道标签不同,虚拟主播多以“网红”“主播”的标签问世;以YouTube为矩阵,年初开始爆发。一年时间过去,YouTube上已经拥有了上百名的虚拟主播,她们中有90%以上的形象兼具了“萌妹子”“可爱”“拟人化”这几个二次元常见要素,所以与其说她们是虚拟主播,她们更像刚出生就瞄准二次元群体的“梦中情人”。

作为“梦中情人”,虚拟主播天生没有虚拟偶像带来的“隔阂感”,你可以随时点开YouTube挑选观看一个你喜欢的“纸片人”老婆的直播。她会读你的留言,在弹幕中跟你吹水,有时候还会和你谈人生、谈理想,VR什么的在虚拟主播面前简直弱爆了。当然了,也有个别“智障”主播喜欢大呼小叫,“花Q”来“花Q”去的,如果你遇到了这类主播,请告诉她早点回家,我还在等她。

关键词:随机与不可控因素产生的化学反应

同为主播资源,虚拟主播相比一般的平台主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不可控因素”,我们以目前最火的虚拟主播“绊爱”为例。

“绊爱”是YouTube上最知名的虚拟主播,年出道至今,已经拥有超过160W的粉丝,视频总点击量近亿;在哔哩哔哩有专门的搬运组,播放量达W,总投稿视频接近500部,人送外号“人工智障”“智障也有春天”。在“绊爱”年投稿的178部视频中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内容投稿为二次元手游的实况、抽卡投稿,里面也不乏我们熟悉的一些国产二次元手游面孔,例如《碧蓝航线》、《崩坏3rd》等。

观看了这些内容后你会发现,同样是直播抽卡和实况,虚拟主播的代入感明显更加强烈,无论是语言还是面部表情都更能够吸引玩家关注,各种颜艺、表情包层出不穷,这些内容在正常的主播直播中是极其少见的,而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表现作为营销来说就让广告本身的“硬度”自然就降了不少。

除开内容外,大部分二次元游戏厂商还允许“绊爱”等虚拟主播自定义直播内容,这给了本身带一层“随机”标签的虚拟主播更大的舞台,毕竟,你永远不知道一个“酋长”可以黑到什么程度。

最好玩的例子就是“绊爱”在去年的一次手游抽卡直播,那是叫做《Destiny Child》韩国热门二次元手卡牌游。然而直播时“绊爱”酋长附体,将近十次的十一连抽没有出货,被网友大呼概率“真实”,放在国内这样一次直播是要被扣钱的(笑),直播间一片欢声笑语,这显然是一次有效的直播。果不其然,在“绊爱”直播的第二天《Destiny Child》在Appstore的排名不降反升了约20名,看似失败的直播反而给《Destiny Child》带来了更多的人气和流量。

所以,在对虚拟主播的使用中,“放飞自我”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思路反而可能取得一个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利用好“虚拟主播”的随机因素可能是未来虚拟主播在二次元营销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年初,这些迅速走红的虚拟主播已经慢慢开始了自己的商业化运作,粉丝见面会、写真集、同人玩偶等都是未来与二次元手游在合作中容易结合到的关键点,谁能率先分得这一杯羹,让我们敬请期待吧。

最后,是YouTube评选的当下虚拟主播四大天王,在这里给大家安利一下,你问我为什么有五个?四大天王有五个难道不是常识么?(斜眼笑)

1. 绊爱(A.I.Channel)

四大天王中的“零号”,当前最火的虚拟主播。集智障、呆萌、搞笑与一体,放松心情、工作解压首选。

2. 辉夜月

四大天王之一,表情魔性、素质极低,喜欢吹水吐槽兼话痨属性,人设精美,白毛党首选。

3. 希卡利(Miral Akari)

四大天王之一,金发碧眼马尾傲娇设定,四大天王中设定上“最有钱”的土豪。

4. 电脑少女白(siro)

四大天王之一,擅长FPS游戏,四大天王中游戏才能最高,对FPS有偏好的玩家居家必备。

5. 狐娘(Nekomasu)

四大天王之一,四大天王中唯一的猫娘设定,特征是萝莉身大叔音的反差,有爱者自取。■

文章来源:二次元厂商已经饥渴难耐 虚拟主播会成为新的营销突破口吗? | 游戏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