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连冠!中山这所学校有一群很拼的女排姑娘
来源:中山日报
栏目:新闻
今年国庆期间,电影《夺冠》火爆上映。中国女排坚韧顽强、越战越勇的精神激励了许多人,不少观众都为女排精神感动落泪。
在中山,也有一支刻苦训练、敢打敢拼的女排队伍,近年来,她们成绩斐然,今年更是夺得中山市高(职)中排球锦标赛“五连冠”的佳绩。
这群洋溢着青春之美的姑娘们,很好地诠释了勇攀高峰、积极向上的女排精神。
12月19日,星期六,中山市一中排球场内呐喊声此起彼伏,气氛紧张而激烈——该校高中女子排球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日常训练。“4号位拦网!注意吊球!”带队教练徐静杰富有穿透力的嗓音在一片加油鼓气的呐喊声中显得尤为响亮。徐静杰说,在周一到周五,他们每天都会进行接近3个小时的训练,周末也至少会保持一天的训练时间。
徐静杰是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2010年,毕业后的他来到了中山市第一中学。刚开始带队时,没有排球特长生,就从田径生和文化生中选队员。从最基本的传、垫球和发球练起,也从最基础的“四二配备”开始。
2014年,在中山市第一中学获批广东省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后,学校女子排球队如虎添翼。“能招排球特长生后,我们队伍的实力大增。”徐静杰兴奋地说道。
宝剑锋从磨砺出。自组队以来,徐静杰便有着清晰的带队思路。基于排球队存在的球龄偏短、比赛经验严重缺乏、赛场心理素质不过硬的明显短板,他与教练组提出了“以赛带练”的思路。
徐静杰(左一)
事实证明,“以赛代练”效果显著。经过一系列赛事的磨砺,市一中女子排球队成长迅速。2018年8月,排球队代表中山市出征了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并夺得亚军,创下了我市女子排球参加省运会以来的最佳战绩。
2016、2018、2019年徐静杰带领的市一中女排队伍多次在广东省中学生排球锦标赛获得第三名;2019、2020年,队伍代表中山出征广东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均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中山代表队是四强之中唯一一支没有省队球员,没有队员引进的本土球队。
近年来,市一中女子排球队成绩斐然,今年更是夺得中山市高(职)中排球锦标赛“五连冠”的佳绩。这群洋溢着青春之美的姑娘们,很好地诠释了勇攀高峰、积极向上的女排精神。
在刚结束不久的2020年广东省中学生排球锦标赛中,市一中女子排球队取得高中女子组第六名的成绩。徐静杰说,“在整个系列赛中,各种突发情况无法预料,虽有遗憾,但更多的还是收获。”
据了解,市一中女子排球队已为国家培养了19名一级运动员,20多名二级运动员。凭借着排球特长,不少学生通过单招考试考入理想的大学,如澳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福建体育学院以及广西体育学院等。排球运动不仅锻炼了她们的意志,强健了体魄,也为她们的未来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闫莹莹
◆图+4/记者 文波
◆编辑:唐益
◆二审:韦多加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女排球员陈招娣去世后队友来送别,袁伟民一句话让全场感动流泪
麻烦大家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这样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在2013年4月5日的早上十点钟,北京八宝山东部的礼堂中举行了一场庄严且肃穆的告别仪式,这场仪式,是为了纪念我们中国排坛的功勋卓著的导师,他就是袁伟民先生。
袁伟民先生一直被业内誉为中国女排"掌门人",以郎平教练、陈忠和教练以及周晓兰女士等人为代表的中国排球界的重要人物全体出席。
他们围聚在老人的身旁,一副悲伤而黯然神伤的表情,仿佛是在听老人真诚地叙述什么事情。
袁伟民先生轻声说道:“我之前对她总是严格要求。”话音此起彼伏,现场突然变得寂静无声,转瞬间却又响起了一场接连不断的哭泣声。
此时此刻,郎平等人已经默然地低垂着头,用枯寂的双眼看着曾经对她们那样严苛的恩师今日却带着这样无穷无尽的哀思,心中淌过一阵锥心之痛。
然而,在如此沉重的时刻,袁伟民先生还是深深地吸了口气,试图平静自己的情绪。然后,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之下,踉跄着向遗体走去,和所有在场的人们一样,按照顺序依次献花、鞠躬,以此表达他们对这位昔日弟子的深刻缅怀。
令人震惊的是,这次引发了众多人前来敬意送行的是中国排坛传奇性的国手陈招娣。就在4月1日这天,58岁的陈招娣因患癌症在北京病逝。
这个消息犹如一记沉重的重音,重重地敲打着每个中国排球迷们的心脏深处。
对于中国排球界而言,陈招娣自然是一个无可替代的领袖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为中国的排球事业开拓疆土的伟大事业,她为这项事业付出的辛劳与牺牲,更是无法估量。
排球,塑造了陈招娣的人生,她以自己的生命与尊严,成功推动了中国排球事业的蓬勃发展。
时光回溯到1981年11月16日那个充满戏剧性色彩的夜晚,当中国女子排球队在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上一举夺得冠军的消息瞬间传遍整个首都北京时,整个城市瞬间沸腾起来。
大街小巷皆是奔走欢庆的群众,每个人的脸庞上都洋溢着满满的笑容和泪水交织的喜悦。
这不仅仅是中国"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中的第一次,更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全球规模的体育赛事中赢得最高荣誉,对于当时的新中国而言,其影响深远非凡。
这段光辉灿烂的历史传承里,陈招娣这位巾帼英雄的坚定信念以及与球员们共同奋战的热血场景注定将被写入史册。陈招娣并非运动场上统治级别的明星选手,然而,她无疑是最坚守,最坚韧不拔,最不懈追求完美的斗士。
在那次震撼人心的中日决战场上,陈招娣的旧伤复发,腰痛如绞,苦不堪言的她甚至无法完整地站立一整夜,然而,面对日本队伍的汹涌攻势,她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多次坚守住了自家队伍的防线。
直到比赛的最终时刻,队员们才将她从赛场背回,送至领奖台之上。
凭借这份坚毅不屈的意志力,陈招娣退役后,成为了中国女排发展的中流砥柱。1986年,陈招娣担任中国青年女排的主教练,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奥运健儿,为中国女排的繁荣发展和持久攀登世界顶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生命的挑战并未结束。1988年,陈招娣不幸被诊断出患有直肠癌,被迫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然而,仅仅经过短暂的调整,她便毅然决然地回归到工作岗位,先后担任过中国女排的领队,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和顾问等要职,始终以其独特的方式为中国排球事业贡献她所有的热忱和才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命运对于陈招娣似乎过于苛刻,在她把一生献给排球事业之际,病魔悄然而至。
2013年2月,陈招娣在家人的搀扶之下,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那时的她,健康状态已岌岌可危,生命之火随时可能熄灭。
陈招娣所经历的痛苦令人悚然,然而承受这份疼痛的并不止她一人,同样包括她那些最亲近的亲人。
据说,陈招娣的病因是直肠癌。尽管可以通过切除术进行有效治疗,但术后极易复发,预后不容乐观。更不幸的是,这其实是家族遗传给陈招娣的“罪恶”所在。
在住院期间,陈招娣的女儿郭晨全程守护在病榻旁。看到母亲每时每刻忍受着疾病带来的磨难时,郭晨自身也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每当回想起病榻之上母亲那张饱受折磨的脸庞,郭晨都难以抑制内心激动地泪水,他曾多次在医院的急救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期待那一丝奇迹的悄然来临。
面对生活中的挑战,郭晨毫不退缩,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守护着母亲,陈招娣的病情在挣扎了许久之后终于迎来了曙光。
当她苏醒的那一刻,身上的疼痛大幅度减轻,甚至可以靠在枕头边,与家人略微交谈几句。
然而,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陈招娣的病情再次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恶化,被推进了抢救室进行紧急救治。郭晨在窗外焦虑地等待,恳切地祈祷着,期待奇迹可以再度降临。
然而不幸的是,在今年4月1日下午3点钟,医生宣告陈招娣抢救无效——她终究在那个时刻离开了我们,享年58岁。
这位生于1955年杭州一个普通家庭的陈招娣,自幼便展现出来了与众不同的体魄与运动才华。虽然家庭对她的关心不多,但是她却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坚忍和勇气,这也让她决心追求不平凡的人生。
15岁那年,初中毕业的陈招娣遇到了人生的重要契机。浙江女排在看过她的一场比赛后,也被这个身材高大、个性坚强的女孩给深深吸引住,于是主动向她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她加入该队。
陈招娣欣然接受了邀请,成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朝着自己向往的排球事业努力奋斗。
以惊人的速度,陈招娣在浙江女排中表现出众,成功入选了八一女子排球队,并最终成为国家女排的一员球员。在国家队的锻炼过程中,陈招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由于中国排球队在经历过动荡岁月后刚刚重组,各方面多处于重建阶段,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队伍的发展与进步即便如此,陈招娣和其他队员却从未有过丝毫的气馁,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她始终坚定地走在前方,为同伴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身为这个团队的元老级队长,陈招娣的拼搏精神犹如楷模。不论多晚,总能看到她坚守在训练场的延长线上;无论多么疲倦,总能见到她直到最后一刻仍在打磨每一个技术动作。
即便是那位严苛至极的老教练袁伟民,对她所设定的标准也可谓是标准之外再加几层严格。
然而,面对这些挑战和压力,陈招娣却从未怨天尤人,而是将所有的纷飞诟病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用自身的实际行为悄然感染并推动着周围的队友们不断向前。
无论是永不停歇的艰苦训练,还是那伤痕累累的身躯,这一切的磨砺都未能动摇她坚定向前的决心。
她以这种最朴素而真诚的热爱与坚韧,铸就了一位职业运动员的无私奉献与坚定信念。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尤其是身处竞技体育领域的人们,都应当深入领会学习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