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是真的吗?
一天两小时,一年算400天,是800小时,一万小时,就是13年以上。你真的想过,13年只用来学英语吗?
然后有两条留言,非常精彩:
顺着这个问题和这两条评论,我打算说说这个最常见的鸡汤:
成功的一万小时定律到底靠不靠谱?一秒钟读完全文:不靠谱,滚,谁信谁傻逼。
要深入理解这个谁信谁傻逼的问题,你得先了解下一万小时的前世今生。
在中文的互联网世界里,一万小时定律,是2009年的书《异类》里提出来的,当然你们懂的,我特别喜欢埋汰这本书。
不过有一点我始终感觉特别奇怪,凭什么一万小时定律就成了Malcolm Gladwell这老小子的专利了,就凭《异类》这本烂书也配?
早在我上初中时候,那时候差不多是1999年,老师就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著名鸡汤杂志《读者》上的文章,推荐大家认真学习,在这篇文章里,老师就强调了一万小时的努力法则。
而且不止这篇文章,意林里类似的鸡汤更多,我印象深刻的有一个讲画家的故事,统计自己练习画画的全部时间,加起来只有三年,也就是两万五千小时左右。
这两篇文章都比《异类》早了十年。
不过我们当时都听听就过去了,不会对这种无厘头说法计较,而且那时候互联网又不发达,这种恶臭鸡汤也没怎么流传开,等到了《异类》大火,我翻了下,心里咯噔一下,糟了。
果不其然,之后无数的骗子靠着这本书的二手理论红了起来,更是诞生了各种诸如《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之类的垃圾书,用伪心理学理论,讲各种胡说八道的鸡汤。
现存大量已经“一万小时努力”,却完全失败的事实
大家都上过学吧,我的意思是,在学校全日制的时间里接受教育。
按照一万小时的理论,我们来算算大家接受教育的时间,只说基础教育阶段:
一年级到高三是12年时间,每年去掉3个月假期和100天周末,假设完全不补课,不做作业,只是接受学校教育。
相当于是6年时间,每天在学校至少8个小时,有吧。
也就是每个人平均至少接受了一万七千个小时的教育。
按照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说法,请问大家成为工程师,科学家,学者了吗?
你觉得成为科学家要求太高了,好,那请问你考上理想大学了吗?
这是求学,我们再来说说工作。
农民种地一辈子,早就超过一万小时了,为什么袁隆平只有一个?
富士康流水线的工人,码头装卸工人,他们的努力时间,远远超过了一万小时,他们成了什么请问?不说成为大师了,涨了多少工资了?
上班你我都上过吧,一天8小时,一年至少300天,就是2400小时,五年就是一万两千小时。
这一万多小时的付出,对你的工作和事业有什么帮助?
没错,我知道,上了五年班的你肯定进步很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按照一万小时理论,你是可以成为天才和大师的,那我觉得你当个总经理或者创业成功这个要求不高吧。
五年经验就升总经理,你见过不?
“一万小时理论”完全不可证伪
我按照上面的逻辑,在某个群里和小朋友们论战起来,当时是在辩论英语怎么学,她坚信英语学习只要付出一万小时就能学好,我说这是扯淡,理由有二。
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每天上两小时英语课,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们每个人至少投入了5000个小时的英语学习,而这仅仅是上课的时长,如果包含做题,突击,考试,以及上大学的时间,每个中国人在英语上投入的时间早就超过了一万小时了,现在问题来了,请问为什么我们的英语平均水平这么差,托福平均分亚洲倒数第五,雅思平均分也常年垫底?
其次,上述的统计是针对小孩,下面我们说说成人,如果你认为上课做题完全不算“有效的学英语”,只有自学才算“有效练习”,那么好,一天能抽出两小时练习算很不容易了,我们就算一年400天吧,一年800小时,一万小时至少需要13年时间。请问让一个成人13年只学英语,可能吗?
他还有时间去工作,生活,平衡专业和主职吗?为了一门英语技能,放弃这一切,这是正确的态度和实际的方案吗?
而当时很多小朋友对我的反驳大致是这样的:
上英语课不等于有效练习;
中国的英语课不是在真正教学生英语,而是在教做题;
真正在学校上课,其实没学多少英语;
但如果按照他们的反驳思路,又会出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假设中国课堂培训的是英语考试能力,按照这个思路培训,我们每个人也都花了至少一万小时,直接针对考试,这个算是真正的“目标明确的有效练习”了吧。
那么请问现在国内的高考平均分多少?四六级通过率多少?为什么这么多人死活就是过不了。而且是大部分人都考不好,能考好的就只有极少数人。
全中国的考生,都针对英语考试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为什么大部分人的考试成绩是一坨屎?
这里又会牵扯出更多的神论:
因为他们没有集中注意力,
因为他们没有注意方法,
因为他们都不算有效练习,
包括网上针对“一万小时理论”专门补充的鸡汤里,也有大量类似的说法:
为什么你付出了一万小时,却还是没成为天才?
因为你没有“刻意”的练习,
你的练习“质量”不行,
你没有良好的回顾和反馈,
你没有突破舒适区,
你的目标感不够强烈,你没有足够的激情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这类话看似很有道理,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关键点:
这些解释,让“一万小时理论”成了一个彻底不可证伪的神棍理论。
什么叫“可证伪性”?不是说这个理论是假的,而是说这个理论“可能被事实推翻”。
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具备“可证伪性”,如果某个理论听上去非常有道理,无论如何都可以自圆其说,完全不可证伪,那么它就不是科学,真实性和准确性就大打折扣。
比如我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句话存在可证伪性,因为只要你找到别的颜色的天鹅就证伪了——在黑天鹅被发现之前,这句话就是正确的。
但在正确的同时,它可以被证伪,因为只要找到别的颜色的天鹅,这句话就被证伪了。
但是如果我说,这年头好人没好报,这句话就无法证伪,因为它存在多种解释,哪怕别人举反例,我也永远可以说“他倒霉的日子在后面呢!”
同样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也不可证伪,因为别人举反例的时候,我永远可以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样就没法再辩论下去了。
对于无法证伪的理论或者说法,它就不是科学,更不是什么正确的理论。
所有的伪科学和骗子学说,都具备了“不可证伪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它们才能长期存在,方便继续行骗。
“一万小时理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从头到尾都在诠释着,什么叫神棍万能,什么叫不可证伪:
当你试着去反驳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完全无法下手,因为它永远可以自圆其说:
你说一万小时没有用,因为已知大量已经付出一万小时却还是失败的例子。
它反驳,因为你没有做到“刻意练习”,没有做到“有效练习”。
这里面就很让人玩味了,因为什么叫刻意,什么叫有效,怎么去评估测试这种效果和刻意的程度,你看,这就没办法去量化和衡量了。
更没办法的是,学习者本人永远无法去确定,他投入的时间里,到底哪些是“有效投入”,哪些是“无效投入”。
所以,这个理论学派的人,就可以宣称,你虽然投入了一万小时,但是你不是“有效投入”,你永远都不够一万小时,所以你还是得继续努力。
按照这个说法,凡是践行一万小时却失败的人,都是因为“有效投入”不够,凡是践行一万小时并成功的人,都是因为“有效投入”足够了。
这个理论,就刻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你能看出来国内的所谓“学习大师”们的无耻之处了吧。
这里顺带说一下,我过去分享的英语学习方法和职场经验里,也有大量不可证伪的部分,我分享出来给大家是仅供参考的,并不代表就绝对正确,甚至你可以完全不认同把我批判一番都是可以的。对于这个情况,我一直都是实话实说的:我的方法可能有用,也可能没用,仅供您参考,希望给您带来收益,仅此而已。
一万小时理论有没有值得参考的地方,有,的确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现在的问题是,几乎所有人,都把这个当做绝对真理,把一个完全不可证伪的说法当做真理顶礼膜拜,这个就太滑稽了。
炒股10000小时:一天4小时交易,就是炒股2500天;每年交易日差不多是250日,2500天就是10年——请问炒股10年的老股民里有几个成了炒股专家和天才?
天才要是靠经历的堆积就能成为天才的话,那天才也太不值钱了吧。你在某行业有一万小时的经历,来作为老鸟肯定比新入坑的菜鸟有经验;但从老鸟到天才,是有天大的差距的,不仅要看各人的努力程度、还要看各人的天赋、以及外在环境的机缘巧合等因素。
直白的说,天才就像摸彩票开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努力可以让你比多数人优秀,但要鹤立鸡群般的突出,那就看机缘巧合了。这也是有时候不得不信命的存在的原因吧。
一万小时定律不能说完全错误,但基本上是错误的,因为它本身就只是一个概括性的说法。
一万小时定律最早出自于格拉德威尔写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在《异类》一书中,格拉德威尔引用了埃里克森教授和罗伯特·普尔关于刻意练习一事的研究,将其笼统地总结为“研究者们就练习时长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 000小时”。他还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讲述这一定律,告诉人们只要专注地训练一万小时就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天才。很快,这本书就火遍了全球,一万小时定律更是被无数文章引用转载。
然而事实上,这样的总结是不对的。日后不久,埃里克森教授和罗伯特·普尔自己出版了一本书——《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明确指正了一万小时法则的错误。或者说,这本书就是研究者为了驳斥一万小时法则才出版的。
该书在序言中就开门见山地批评了格拉德威尔和一万小时定律,并写到:“真相是,从来不存在一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可见,一万小时定律从诞生那天就存在极大的错误,之后又被各大自媒体断章取义的引用诠释之后,更是错得一塌糊涂。
那么事实是什么呢?
埃里克森教授在《刻意练习》中告诉我们:
事实是,任何技能水平都能通过训练达到天才的水平,但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有一些简单技能只需要训练几百小时就足够了;有一些则需要数十年,乃至倾注一生。
就好比打字录入这类简单技能,训练几百小时就足以达到天才水准了。但是弹钢琴这种复杂技能,你虽然可以通过训练达到郎朗、贝多芬的水平,但这绝不是区区一万小时的练习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数十年持之以恒的训练。
此外,埃里克森教授还表示,技能水平也不是只要经过刻苦练习就必然能得到提高的,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以正确有效的方式去进行练习。如果练习的方法不对,就算刻苦练习一辈子也没有用。
就好比很多人喜欢象棋,经常在家里埋头研究棋谱,一辈子下来早就达到数万小时了,然而为什么没有成为象棋界的顶尖高手呢?真的是天赋不够吗?并不是,而是因为他虽然在练习,却从未以正确有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在错误的道路上拼命努力,只是在努力作死。
所以,千万不要去迷信一万小时理论,训练任何技能,都必须在有指导的情况下以正确的方式进行练习。借《刻意练习》原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刻意练习的本质绝不是纯粹卖苦力,更不是帮畅销书作者们营销,喊喊热血口号:1万小时,今天,你坚持了吗?
现代决策理论的创始人是?
赫伯特·西蒙(1916一2001年)是美国著名的行政学家,他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方面都有所造诣。
尤其是主要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探讨了决策理论,在这方面,他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而被公认为是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