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历经五次中东战争,为什么现在眼中钉伊朗一次也没有参加?
首先伊朗是波斯人,中东战争主要是阿拉伯人同犹太人的战争,其次苏美两国上层有很多犹太人,特别是美国,当时的伊朗是美国的狗腿子,后面伊朗革命胜利后忙于内政,后又与伊拉克大战,与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不和,以色列又全面倒向美国,可以说,从文化,民族,政治,军事,乃至经济,伊朗都没有参战理由。
中东战争的根源是以“巴以分治”问题为核心的政治延续,矛盾焦点在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在领土划分、宗教信仰、种族纠葛、意识形态等方面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对立,导致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伊始直至1982年为止接连不断的爆发了五次中东战争!而同属伊斯兰世界的没有参与主要是因为伊朗的政治形势使其在1948年~1982年的这一段时间内对以色列的敌意没有那么激进罢了!
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族群,而以色列却是沉寂千年之后犹太人建立的年轻国家,历史上从伊斯兰教统治耶路撒冷的那一刻起,犹太人就成为中东地区的异类,但是被犹太教和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同时视为圣城的耶路撒冷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单一宗教归属,各大教派在此进行了长达千年的利益角逐包括伊斯兰阵营的波斯人,然而从现代国家层面讲以色列与伊朗的双边关系事实上经过了平淡、密切和敌对的转变!
(耶路撒冷的圆顶清真寺!)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伊朗处于巴列维王朝时期,实行全面亲美政策,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与以色列同等重要的铁杆盟友,伊朗与以色列的关系在政治利益面前相对克制,随着美国对伊朗巴列维政权的深度渗透,美伊以三国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伊朗与以色列难能可贵的站到了西方主导的框架之中,以色列甚至追随美国的脚步深化与伊朗关系,打破常规向伊朗进行技术输送,然巴列维王朝近乎丧权的美伊同盟使伊朗完全丧失了对国家资源和主权的控制,激化了广大伊朗民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终于在1979年中东战争持续多场后,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伊斯兰宗教势力推翻巴列维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国家,伊斯兰什叶派登上历史舞台,伊斯兰教义成为伊朗的立国之本!而严格遵守伊斯兰教义的波斯人在诸多世俗观念上使伊朗与美国和以色列的矛盾与冲突变得十分尖锐,亲美的伊朗彻底走向了反美道路,当然也反以!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新生的伊斯兰政权为了自保选择了更为有效的战略威慑武器,拥核成为伊朗的夙愿,也成为中东唯一事实拥核国家以色列的噩梦,此时此刻伊朗和以色列的关系正式演变为敌对关系,但中东战争在联合国和多方势力的斡旋下早已在1982年结束并相对平静的终结了大规模战争的继续,维持至今!然而接踵而至的”伊核会谈”时至今日依然是世界与中东的热点问题,伊朗主张的什叶派之狐在伊拉克战后,与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共同构成,同时支持也门胡塞武装,初步完成对以色列的战略围堵!进入21世纪美以挥舞着制裁大棒使伊朗领导人越挫越勇甚至公开扬言将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的豪言壮语!
伊朗政局在五次中东战争中的变数使伊朗没有进攻以色列的利益驱使,从而也避免了自身深陷战争泥潭!
在巴列维王朝时代,同属亲美阵营的伊朗与以色列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着“准盟友”的亲密关系,当然不会爆发战争。而且,这一时期的伊朗(波斯民族为主体)与阿拉伯世界矛盾分歧很大,对于阿以爆发冲突持“作壁上观”甚至幸灾乐祸的心态,当然就更不可能蹚这摊浑水了。另外,走政教分离世俗路线的巴列维国王也不像后来霍梅尼政府那样看重宗派和文化冲突。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至1949年3月10日)爆发时,巴列维国王正忙于巩固自身统治。因为就在前一两年,伊朗政府军刚刚先后击败由苏联扶持的阿塞拜疆和库尔德分裂武装,收复了丢失7年之久的北方故土。
内政纷扰尚且自顾不暇,巴列维王朝又哪里顾得上掺和“八竿子打不着”的阿以冲突呢?总体来讲这段时间里,伊朗对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都保持着中立姿态,目的就是置身事外以维护自身利益。当然,伊朗也做了些表面文章假装“支持”阿拉伯世界,比如2次投票反对巴以分治协议和反对以色列加入联合国,但巴列维国王内心却更希望以色列打胜仗,以便牵制哪些敌视自己的阿拉伯对手。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7日)爆发时,伊朗与以色列的关系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早在1950年3月伊朗就决定承认以色列独立国家地位,并且在营救遭驱赶的伊拉克犹太人的问题上言行友善,这更博得了以色列对巴列维王朝的好感。而且,波斯人与犹太人的民间友好交往历史悠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国不断接近。
当然,美国居间牵线搭桥同样是伊以关系持续升温的重要外部因素,基于自身利益考量,特别是为了获得美国的军事、技术和资金援助,巴列维王朝对发展与以色列的关系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1953年在美国干预下,亲阿仇以的摩萨台内阁垮台,巴列维国王重掌权柄,加速与以色列修好。
巴列维国王对于以色列在很短时间内就建立起一支勇猛善战的现代化军队和繁荣发达的沙漠农业体系十分关注,希望能够借鉴以方治国建军的宝贵经验,而以色列强大的情报部门摩萨德也为前者建立自家特务机关“萨瓦克”以巩固王权提供了不少帮助。
不过,促使伊朗和以色列相互靠拢的最大因素却是当时的埃及纳赛尔革命和苏联势力的渗入。1955年,苏联开始向埃及供应军火,价值约2亿美元的米格战机、伊柳辛式轰炸机、各型坦克、火炮源源不断运抵压力山大港。纳赛尔疏远西方并拒绝承认以色列,还宣称1956年初要解放巴勒斯坦。
随着纳赛尔一跃成为阿拉伯世界民族主义领袖,巴列维国王不仅生怕前者“推翻王权”那一套在本国重演,而且对纳赛尔秉持的亲苏立场极为不满,因为二战期间苏联对伊朗长达5年的军事占领、扶植北部分离主义武装、迫使父亲礼萨汗退位的一幕幕历史悲剧,都让巴列维念念不忘、咬牙切齿,他当然不会对投向苏联怀抱的纳赛尔有什么好感。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乎当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时,伊朗继续保持中立姿态,甚至在战后还与以色列情报部门建立秘密合作关系,双方共享情报,摩萨德则帮助“萨瓦克”培训特工。1958年,以色列领导人本·古里安还致信巴列维国王,将之赞誉为古代波斯居鲁士大帝那样的伟大君主,双方高层关系进一步融洽。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爆发时,伊以关系已进入“蜜月期”,双方在北也门内战、库尔德问题、能源合作等方面合作密切。特别是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由于苏联切断了对以石油供应,伊朗马上伸出援助之手,成为以色列石油的主要供给国。
仅1970年就有162艘油轮向以色列运去近1000万吨伊朗原油,这可是一份厚礼,因为以色列自己根本用不了这么多石油,多数富余石油都被以方加价后卖给了欧洲国家。而且,巴列维国王为赢得农民拥护巩固统治,也迫切需要引进以色列先进技术发展农业。
1962年德黑兰以西约100公里处的加兹温发生大地震,以色列闻讯马上游说世界银行为伊朗提供了2000万美元救灾贷款,还派出大批农业技术人员赶赴灾区帮助当地重建并取得可喜成果——加兹温可灌溉农田从震前的2600公顷增至2.3万公顷,水果栽培面积、小麦和西红柿产量都增长至少4倍,当地家庭年均收入也连翻两番达到620美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还在这一阶段开始向伊朗提供军火,比如1966年两国就签署了一份600万美元的武器合同,以方据此向伊朗提供了35架美制二手战机和大批106毫米反坦克无后坐力炮、120和160毫米重迫击炮,双方关系由此更上一层楼,以至于出现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伊朗政府向以色列表示祝贺的情景。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爆发时,伊朗已成为美国的中东“战略支柱”和重要伙伴之一,自身实力也因为国际油价上涨而愈加雄厚,GDP增幅竟然在1973和1974年分别达到32%、42%,石油收入也猛增4倍。
与此同时,中东大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特别是1972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出人意料地驱逐了1万名苏联军事顾问,开始转向亲西方路线并开始与以色列媾和。而以色列接二连三的军事胜利也让伊朗逐渐认识到这个前者所富于的侵略性,就这样,雄心勃勃的巴列维国王开始调整对以关系,改为运用亲阿拉伯策略来谋求中东霸主地位。
1975年3月伊朗与当时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签署了旨在缓和两国紧张状态的阿尔及尔协议,紧接着年底伊朗又在一项对以不利的联合国决议上投了赞成票,这些新动向都令以色列颇为不满。但是,鉴于本国在中东的孤立地位,以色列并不打算与伊朗撕破脸,而且双方在情报、防务等领域仍有不少重大共同利益,1977年以色列甚至帮助伊朗秘密启动了核计划并与之联合研发射程可达2000公里的反舰导弹。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至9月)爆发时,虽然巴列维王朝已经垮台、敌视以色列的霍梅尼政权已经成立,但由于当时伊朗深陷两伊战争泥潭,实在无力直接干预数千里之外的黎巴嫩战事。不过,其扶持的真主党武装却在这场战争后迅速发展壮大,成了让以色列最头疼的地区对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