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和李宗仁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
桂系首脑李宗仁与蒋介石嫡系大将汤恩伯交集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时,汤恩伯部归第五战区指挥,直到汤部划归第一战区蒋鼎文手下。
李宗仁与白崇禧在台儿庄
徐州会战爆发后,汤恩伯的20军团调入第五战区,第20军团下辖关麟征的第52军和王仲廉的第81军,兵员充足,装备齐全,是国军中的精华。汤恩伯部到达徐州后,李宗仁计划让汤部与从藤县南下的日军稍作抵抗,即让开正面,退入抱犊崮山区,待台儿庄守军与敌交战时,再出其不意从敌背后出击,南北夹击,包围而歼灭之。
但自1938年3月27日始,我军与日军在台儿庄展开拉锯战时,李宗仁命令汤恩伯军团迅速出击,夹击日军。但汤恩伯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一直按兵不动,李宗仁大怒,训诫汤说,如果不听军令,贻误战机,将按韩复榘前例查办。汤恩伯这才全师南下,但台儿庄守军已伤亡殆尽,如果按照李宗仁预先的设计,汤部早一点南下,进攻台儿庄之日军可能会全军覆没。李宗仁对汤恩伯此举非常恼火,后来曾多次提及,此事乃两人交恶之始。
前面提过,汤恩伯是蒋介石中央军的嫡系部队,汤本人又和蒋介石是浙江老乡兼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友,深受蒋之恩宠。而李宗仁历史上曾多次反蒋,是蒋介石的对手。鉴于这些原因,汤恩伯经常不听从李宗仁的命令,有事直接向蒋介石汇报。而蒋介石对此不但不制止,甚至还怂恿、鼓励,致使将帅不和,他好分化控制。
第五战区移驻湖北、河南一带后,汤恩伯驻军桐柏山,军纪败坏,搅得当地百姓鸡犬不宁。据李宗仁在回忆录中透露,当地一位叫石毓灵的专员请李宗仁下令约束,李宗仁苦笑着回答,他无可奈何。
后来汤恩伯调到蒋鼎文的第一战区,又与蒋鼎文不和,最后甚至连面也不见。有一次,汤恩伯邀请李宗仁到其驻地叶县公干,李宗仁趁机对他说:“论军界资历,蒋鼎文是你前辈;论私谊,你们都是蒋委员长同乡。你和他尚不能合作,又能和谁合作呢?作为下级,你和蒋鼎文的摩擦,纵然无过,也是不对,何况你还不一定无过呢!”李宗仁这番话语重心长,汤恩伯听了很受感动,后来主动与蒋鼎文改善了关系。
总体来说,李宗仁对汤恩伯评价不高。当然,对李宗仁的话也不可全信,汤恩伯虽然飞扬跋扈,但也并非李宗仁说的那样不堪,并且汤在抗战中的表现也颇为不俗。李宗仁之所以如此评价,与两人分属不同阵营有关。
抗战爆发,汤恩伯和李宗仁的首次交集,是蒋介石把汤司令的中央军第20军团划给了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一个地方派系的老大来领导汤恩伯、关麟征这样的中央军嫡系,矛盾是自然而然的,特意标明中央军,是因为汤恩伯并非出身黄埔。
所以台儿庄战役中汤军团是否抗命,成为80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李宗仁指责汤恩伯不遵调遣,迟迟未能完成对矶谷师团的合围 ,否则战果更佳;汤恩伯辨称要先扫荡外围的坂本支队才能放心南下,各执一词。从结果看,没有中央军八万精锐的收官,李宗仁赢不下台儿庄大捷,不过以中央军将领的习性,汤不接蒋亲电不出兵也似有可能。
这并非是刻意延误军机,这是做秀和做态 , 中央军将领都会这一套,以此证明我们只听委员长或校长的,是效忠的另外一个途径,偏偏老蒋就吃这一套,毕竟李宗仁一直是蒋介石的政敌 ,先后三次逼蒋下野。
徐州会战失利后, 第五战区司令部退至老河口,汤恩伯升任第32集团军总司令驻防河南前线,愈发不听李宗仁这个战区长官的命令,万事只对重庆的蒋介石负责,拥兵自重,渐成“中原王”,中原大地只闻汤司令,不知李司令长官,李宗仁自然恨的不行。
到1942年河南大灾,汤恩伯驻军处置不力,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奏本,满希望将汤司令一脚踢开,结果是蒋介石干脆把河南和汤恩伯所部划归第一战区蒋鼎文指挥,没多久汤恩伯还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宗仁也无可奈何,老蒋用人,一向如此,亲疏分明。
解放战争后期,三大战役使蒋介石黄埔精锐损失殆尽,桂系乘机第三次逼蒋下野,1949年初李宗仁终于扬眉吐气当上“代总统”,结果老蒋临下台前一纸命令,衢州绥署主任汤恩伯升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整个长江下游包括南京的守备部队统由其指挥。
一半是老蒋可用之人不多了,一半就是成心的,汤恩伯怎么可能听“李代总统”的指挥,完全就是牵制桂系的大将。汤恩伯坚决执行幕后老蒋的命令,不守江防,不守南京,主力全部后缩到上海周边,掩护蒋经国抢运黄金白银美钞和其它重要物资去台湾。
“国防部”军事会议上,李宗仁与何应钦大骂汤恩伯不服从命令,汤司令慢吞吞拿出蒋介石的手谕:我只听总裁的命令,然后居然离席扬长而去。
估计,李宗仁当场枪毙老汤的心都有。
汤恩伯与李宗仁的交恶,主要是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徐州会战爆发后,时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团长的汤恩伯,被调到李宗仁任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受李节制。台儿庄战役打响,李宗仁命汤恩伯所部夹击日军,汤恩伯竟然抗命不从,结果贻误战机,致使台儿庄守军已伤亡殆尽,从此,李宗仁对汤恩伯深恶痛绝。
为什么大敌当前却意气用事?这就是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了。我们知道,汤恩伯与蒋介石是老乡,又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友,又多年跟随蒋介石鞍前马后,已成蒋介石谪系和心腹。而李宗仁作为桂系,军阀出身,与蒋介石明争暗斗多年,汤恩伯虽被调至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但汤恩伯依然唯蒋介石之命是从,对李宗仁则认为对就从,认为不对就不从,而且从者少而不从者多,蒋介石对此心知肚明,却听之任之,这就是汤恩伯在台儿庄一战中按兵不动的基本原因。台儿庄一战,中方伤亡5万多将士,代价是惨烈而沉痛的。
汤恩伯虽一武将,职业军人,但说起他的经历,倒有些趣事。汤恩伯是浙江武义人,农民家庭出身,父亲健谈,母亲少语,但母亲意志坚定,孩子们不听话,她就绝食数日,直到孩子们听话为止。
辛亥革命爆发,汤恩伯在武义读小学,当时老百姓响应革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剪辫子,汤恩伯看到人家剪辫子,他没经父母同意,就用割牛草的弯刀将自己的辫子给剪掉了,也够当机立断的。
21岁时,汤恩伯做过一件轰动全县的事情。他从杭州私立体育学校读书回家,在路上听朋友说,朋友的父亲因与当地一有名的恶霸发生冲突,被恶霸恶人先告状,告到县里,正在法庭受审,因恶霸买通了法庭,朋友的父亲,即将判刑入狱。
汤恩伯听说后,非常气愤,审判的当天,汤恩伯去旁听,就在要判决的时候,汤恩伯从外面抱起一块大石头,气愤地砸向了审判席,把法官当场砸伤,法庭顿时大乱,汤恩伯乘机跑得无影无踪。这充分显示了汤恩伯嫉恶如仇的性格。
因为大闹法庭,县政府便下令通缉他,在这种情况下,汤恩伯加入了援闽浙军,军门一入深似海,从此汤哥是路人。
汤恩伯留学日本,也是一堆励志故事。汤恩伯有理想,也有机遇,更有执著精神。他一直想到日本留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进日本最著名的军校:日本士官学校。汤恩伯父亲是农民,当然没钱送他留学,当时恰恰有一个童姓同乡,要送儿子去日本留学,苦于无人同伴,听说汤恩伯想去,就答应给汤资助学费,让他给儿子当伴读,汤恩伯就这样去了日本留学。
然而,进士官学校,必须有中方的大军阀或大官僚保送,汤恩伯也没有,所以这次留学,他入了明治大学学法科,主修政治经济。但这不是他的兴趣,所以不久就回国了。回国后,再三给军阀孙传芳写信,请对方保荐自己入日本士官学校,但无果,后辗转请求浙江前任督军吕公望,得到了吕公望的保荐信。有了信,却没有学费,他又在同学的建议下,向素不相识的浙军第一师师长陈仪求助,不想竟然得到了学费资助。就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1925年,汤恩伯终于东渡扶桑,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十八期步兵科学习。汤恩伯原名克勤,为感谢陈仪的慷慨相助,特改名恩伯。可见他也是一个重恩有义的人。
李宗仁与汤恩伯在台儿庄一役中交恶后,公开私下,对汤的评价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在后来写的《李宗仁回忆录》中,对汤恩伯也多有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