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人们看到方孝孺,于谦,张居正的下场,投降是不是很正常?
谢邀,明朝文人们看到方孝孺,于谦,张居正的下场,投降是不是很正常?
就这个问题,方孝孺、于谦、张居正都是属文官,且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和率军打了败仗被困的将领将军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对于投降作用于在朝文官,是极可耻的行为,但总得来说,不管文人武人,只要是有骨气的,骨子里可能都没有投降二字,那怕是死。
古代有句话叫“伴君如伴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题问所述的于谦、因张居正而被牵连的无辜家小,于谦为国,却犯了皇家之忌。张居正是因树立政敌太多。
至于“方孝孺”是属于忠义犟臣,就和东汉“董宣”,唐颜正卿类似的忠犟之臣,只是方孝孺不走运,碰到一个犟君,被灭了十族。
如果让明朝文人看,我想明朝文人应该都知道历史,我们读史,不难发现,历代投降的反而丧了命,宁死不降的反而得到了尊敬和善待。这个也是因人而异,有的认为骨头软,投降你就会投降他,所以不能留。有人认为宁死不降的人是有一颗忠义之心,对他人忠心,降服后也会对自己忠心,但必须的有才或有影响力能为我所用,不然也不能留,而会成全其名节。
所以在投降的看法上,真的不好说正常不正常。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看中身前身后名的明朝士人,投降实属无奈之举。而方孝孺、于谦和张居正等都只是个例,不足以作为明朝士人投降的理由!
古人最看重的就是“忠君爱国”,对于投降叛国被认为是不耻,尤其是在明朝时期,程朱理学思想达到了巅峰,重点强调人的社会感和责任感,教化士人应该有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
一、明朝从来不给臣子面子
中国自古就有“刑不上大夫”“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历朝历代的君主多少都会给大臣们留些薄面,即便是臣子犯了重罪也是需要交有司法部门审理定夺后再行处置的。到了宋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可谓是到了最辉煌的时期,因为宋朝祖训“不得杀士人和上书言事者”,终北宋一世,对于士人最重的处罚莫过于发配流放了。
“秦亡于暴政,汉继以无为才得以长久,元以宽仁而亡。”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因为管理过于宽松,所以才导致官员腐败横行、起义四起,最终立国不足百年便灭亡了。所以朱元璋夺得天下大权,建立大明朝之后,便开始施行十分严厉的政策,其中最为变态的行为就是“廷杖”。
廷杖,顾名思义就是在朝堂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脱下裤子用板子打屁股,这一刑罚发端于东汉时期,到金元时期开始被普遍使用,而到了明朝“廷杖”被推向了历史最高峰。据史料记载,嘉靖年间,因为“大礼议”事件,导致明朝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廷杖,共一百四十多人被杖罚,其中十六人被当场打死。
在明以前的朝代,廷杖只不过是皇帝实在气不过偶尔行之的一种处罚惩戒形式,但是到了明代,廷杖便形成了一种制度,它不在法律范围之内,所以经常有宦官借助皇帝的名义残害大臣,所以有许多大臣下朝后为自己没有被廷杖而感到庆幸。
二、崇祯皇帝疑神疑鬼
崇祯皇帝可以算作是明朝较少的有为之君了,但是崇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他生性多疑,致使君臣离心离德,最终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据史料记载,崇祯在位共17年,期间内阁首辅换了19人,内阁人事调动多达50多次,可见崇祯皇帝对臣子的不信任到了何等地步。崇祯皇帝可以说是个完美主义者,凡事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只要听到对某位臣子稍微有一点不利的话,就认为这个人是奸臣,不等查清便会将其革职并且杀掉。如此一来朝廷上下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就都开始纷纷弃崇祯而去。
而袁崇焕的死,更使得满朝文武对崇祯对大明感到了绝望。袁崇焕可以说是明朝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如果袁崇焕不死,清军是绝对无法入关,但是如此大忠的一个人,因为受到魏忠贤余党的陷害,加上清军的反间计,使得崇祯在没有调查清楚事情原委的情况下,便将袁崇焕革职入狱,并且将其凌迟处死,家人发配充军。
而这件事在明朝大臣眼里,看到的更多是恐惧,试想如此为国尽忠的一个人都落得这般下场,自己的结局未必好的过袁崇焕,而此时满清朝廷却向明朝的大臣抛出了友好的橄榄枝。
三、皇太极善待并重用投降汉臣
皇太极在入关之初便提出了“满汉一家,一体眷顾”的主张,一改杀戮汉人或贬为奴隶的做法,对于投降的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并下令禁止骚扰汉人,规定汉人和满人所受的刑罚一样。
皇太极这一步棋可谓是走的极其高明,与崇祯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降清的明朝官员来说,降清不但不会被杀还可以得到重用封侯拜相,例如吴三桂、洪承畴等。如此一来自崇祯六年开始,明朝官员便纷纷投降清朝。
“太祖时诛戮汉人,而今汉人有为王者矣,有为昂邦章京者矣,而满洲宗室却有为官者,有为民者。”、“归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贝勒大臣有掠归降地方财物者,杀无赦,擅杀降民者抵罪。”
皇太极“恩养”汉人的一系列政策,在当时可以说为清朝争取汉人的民心以及博得汉族士大夫的好感上,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正是这批投降清朝的汉臣,对于清军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如果没有他们为清军出谋划策,清朝即便打进了北京城也不可能将皇位坐久。
四、清军打着得民心的口号
由于灭亡明朝的是李自成的大顺而非清军,所以清军在进入北京前便对城内放出口号:“迎降者官仍其职,民复其业,首倡内应者,城破后破格提升。”而后清军又以先皇之礼为崇祯皇帝发丧,此等做法深得汉族士绅们的认可,所以顺治皇帝得以顺利的完成进京登基。
而后多尔衮又听取降臣范文程的建议,在进军的过程中打着“灭流寇而安天下”的口号,并要求清军在占领地要军纪严明,不准滥杀无辜、不准抢夺财物。
如此一来,清军便得到了更多士人阶层和农民的支持,李自成的大顺军很快就被消灭了,并且,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
五、结语
明朝的灭亡,崇祯皇帝可谓是脱不了关系,在时代交替的大背景下,最重要的还是君臣同心,军民一体,但是崇祯皇帝和他的臣子们却没有认清这个事实。所以不管明朝士人最后是否投降,都难阻挡大明灭亡的命运。而清朝表现的却恰恰相反,虽然清朝君主专制较明朝达到了顶峰,但是清朝历代皇帝可以说还是比较尊重大臣人格的,在对待臣子问题上还是相对客观的。